近年,锂纳米离子晶体管有希望用于神经形态硬件系统的人工突触器件。然而,模拟的基本突触功能,包括具有近似线性模拟权重更新的非易失性电导调制,已成为这些突触装置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会直接影响模式识别的准确性。由于固体电解质界面的不稳定性和电解质-通道界面处的锂离子成核,导致挥发性通道电导发生变化,这是导致锂纳米离子晶体管非线性开关的两个关键现象。因此,将石墨烯作为原子薄离子隧穿层,用于建立锂纳米离子晶体管的非挥发性模拟多级导电。可控离子隧穿石墨烯与稳定固体电解质界面的共同作用,导致该器件表现出近乎线性的电导切换,具有不同的栅极可控的非易失性多级传导状态,最小不对称比为0.26,最高开/关比为28。石墨烯层装置的神经网络模拟结果表明,手写数字的识别精度较高。这些结果证明了原子薄的二维(2D)材料在纳米离子突触晶体管中作为离子隧穿层的潜在应用,并可促进高性能神经形态计算系统的开发。
Figure 1. A,B)三端突触电晶体测量装置示意图。C,D) NG-LIST和G-LIST器件在栅极偏置的传输曲线。E,F)在串联栅极电压脉冲期间NG-LIST和G-LIST器件中的源极-漏极电导率变化。
Figure 2. 用于NG-LIST和G-LIST设备的离子模拟开关机制及其操作。
Figure 3. 基于石墨烯缓冲层的锂离子突触晶体管(G-LIST)的制造步骤。
Figure 4. NG-LIST和G-LIST器件的光学模式识别精度。
相关研究成果与2019年由浦项科技大学Hyunsang Hwang课题组,发表在Adv. Electron. Mater. ( DOI: 10.1002/aelm.201901100)上。原文:Controlled Ionic Tunneling in Lithium Nanoionic Synaptic Transistor through Atomically Thin Graphene Layer for Neuromorphic Compu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