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新闻网2月7日电】(记者 东萱)近日,在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孙立涛教授的建议下,其合作单位常州碳星科技公司将40万只“石墨烯基口罩”以最快的速度直接发往武汉。谈及为何会想到把口罩寄到武汉,孙立涛说:“说实话,当时真没怎么想,就是第一反应感觉我们可能会帮上些忙,而武汉可能是最需要的。我们做了多年的科研,若有些成果能够直接服务于社会也是对我们成果的最大认可。”
这款石墨烯基KN95口罩由孙立涛教授研发。2016年,经第三方测试,这种口罩对PM2.5的去除率高达97.1%。据介绍,这款口罩将石墨烯复合物溶液喷涂于过滤网上,能够有效去除(干、湿)空气中的粉尘及PM2.5。目前市场上多数口罩是通过静电吸附微小颗粒物,但呼吸的水汽会让静电消失,配戴一个小时吸附效果就会显著下降而致吸附失效。石墨烯基口罩借助石墨烯超大的比表面积优势可实现对微小颗粒物的直接吸附,不存在遇水汽失效问题,可以长时间保持高效吸附率,其防护效果级别达到了2016年新标准规定的最高级别:A级。
据孙立涛介绍,因为此次肺炎疫情中的病毒主要通过飞沫或在空气中形成气凝胶传播,与通常的雾霾颗粒类似,所以石墨烯基口罩的防病毒功能很好。年前,得知武汉急需口罩,孙立涛第一时间致电合作厂家,在口罩普遍涨价的大背景下,与他们共同商议好将库存的口罩全都以平时最低批发价的7折发往武汉。同时,他们婉拒了数家公司加价购买的请求。
(责任编辑:杭添 审核:宋晓燕)
研究方向 | ||||
1.新型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与动态结构表征; 2.纳米单体结构的力、热、光、电等特性的原位研究; 3.原子尺度高精度纳米集成制造与纳米操纵; 4.电子显微镜内纳米实验室的构建与方法研究; 5.纳米材料在能源、环保与微纳系统中的应用。 |
||||
个人简历 | ||||
现任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院长,博导、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东南大学-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先进碳材料应用联合研发中心主任,东南大学-FEI纳皮米中心主任,MEMS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5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5至2008年于德国美茵兹大学(University of Mainz)做Research fellow。2009至2010年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University of Strasbourg)做访问教授。2008年3月加入东南大学MEMS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被聘为东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学术任职包括《电子器件》杂志主编,Materials Today Nano杂志编委,美国IEEE纳米技术委员会南京分会主席,中国电子显微学会常务理事兼原位电子显微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军民融合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特聘专家,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石墨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顾问,欧洲科学基金会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欧盟10亿欧元“石墨烯旗舰项目”评审专家。 |
||||
研究成果 | ||||
长期从事石墨烯等新型纳米材料的基础前沿与相关应用研究。通过在透射电镜里原位搭建纳米实验室的构想,发展了多种基于原位电子显微学的创新性新技术和新方法,从原子尺度揭示了纳米材料的各种特殊性能与结构之间的相关性。主要成绩包括实现了二维材料的原位原子精度加工与按需构筑;提出了电驱动的阳离子交换新方法,可实现单一纳米异质结构的原位可控构筑;原位观测到表面配位体主导的材料取向连接过程,并提出了与吸附能相关的晶面选择机制;首次报道了石墨烯多孔三维结构的在油水分离中的超高效吸附特性并实现其环保应用和产业化;制备了石墨烯基超灵敏柔性传感器等。 主要创新性研究成果先后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nce 2篇, Nature及子刊13篇)。申请专利80余项,做国际会议邀请报告70余次,培养创业人才多名,实现了石墨烯在环保领域应用的产业化。他先后主持及参加国家、省部级研究项目二十余项。目前正从事新型纳米材料与纳米器件的研究工作,代表性论文如下: 1.L. Sun, F. Banhart, et. al., Science 312, 1199 (2006) 2.J. R-Manzo, M. Terrones, et.al., Nature Nanotechnology 2, 307 (2007) 3.X. Liu, T. Xu, et 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4, 1776 (2013) 4.H. Qiu, T. Xu, et 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4, 2642 (2013) 5.J. Sun, L. He, et al., Nature Materials 13, 1007 (2014) 6.X. Guo, G. Fang, et al., Science 344, 616 (2014) 7.W. Zhou, K. Yin, et al., Nature 528, 7583(E1-E3) (2015) 8.Y. Liu, Y. Shen, et 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7, 10921 (2016) 9.Q. Zhang, K. Yin, et 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8, 14889 (2017) 10.C. Zhu, S. Liang, et 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9, 421 (2018) |
|
|
您的称呼 : | |
联系电话 : | |
您的邮箱 : | |
咨询内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