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剂效应在催化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电化学CO
2还原反应(eCO
2RR)中对其研究和关注却很少。在此,报道了一种带有咪唑基团的稳定共价有机框架(表示为 PcNi-im)作为 eCO
2RR 转化为 CO 的新型电催化剂。有趣的是,与中性条件相比,PcNiim不仅在酸性条件(pH≤1)下表现出较高的CO产物法拉第效率(≤100%),而且部分电流密度从258 mA cm
-2 增加到320 mA cm
-2 。在250 mA cm
-2 的电流密度下连续工作10小时没有观察到明显的退化。机理研究表明,骨架上的咪唑基团在酸性介质中可质子化形成咪唑阳离子,从而降低活性金属中心的表面功函数和电荷密度。结果,CO中毒效应减弱,关键中间体*COOH也稳定下来,从而加快了催化反应速率。
Fig 1. 通过不同缩合反应获得的(a)PcNi-im、(b)PcNi-pz和(c)PcNi-tfpn的结构。配色方案:碳(灰色)、氮(蓝色)、氧(红色)、镍(天蓝色)。
Fig 2. 催化剂的电催化性能。 (a) 0.01 M H
2SO
4+3 M KCl 电解液中 CO和H
2的FE。 (b) PcNiim、PcNi-pz 和 PcNi-tfpn 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 FE CO 比较。 (c) 0.01 M H
2SO
4+3 M KCl 电解液中不同施加电位下的 CO 电流密度和 TOF。 (d) 在 CO
2 压力为 1 atm 的酸性电解质中,不同催化剂的 ECCD 和 FECO 的比较。 (e) PcNi-im、PcNi-pz 和 PcNi-tfpn 的塔菲尔图比较。 (f) 在
13CO
2 气氛中获得的同位素标记气体产物的质谱。 (g) PcNi-im 在流动池中的长期稳定性测试。 (h) 0.5 M KHCO
3 电解质中 CO 和 H
2 的 FE。 (i) 0.5 M KHCO
3 电解质中不同施加电位下的 CO 电流密度图。
Fig 3. eCO
2RR的电子结构和机理分析。 (a) PcNi-im 在 0.01 M H
2SO
4+3 M KCl 电解液中,电压为 1.3 V 时的操作 ATR-FTIR 光谱。 (b–c) 基于 DFT 的势垒,适用于从 CO
2 到 CO 的不同催化剂。 (d) PcNi-im 的酸质子化示意图。 (e) *COOH 吸附结构分别在 PcNi-im (上) 和 PcNi-Him (下) 上的电荷密度差,等值面水平为 5×10
-4 e·Å
-3 。黄色和蓝色分别表示电子积累和耗尽。 (f)*COOH在不同催化剂上的吸附结构的*COOH吸附能。
相关研究工作由中山大学Pei-Qin Liao 课题组于2023年在线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期刊上,原文:Self-Accelerating Effect in a Covalent–Organic Framework with Imidazole Groups Boosts Electroreduction of CO
2 to CO。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308195
转自《石墨烯研究》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