铋基催化剂具有先进的CO
2电还原为甲酸的能力,但其固有的电子结构仍然是实现高催化性能的关键障碍。在此,提出了一种铜桥策略来增强铋/碳复合材料中的电子调制效应。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证明,碳-铜-铋异质结结构(Bi-Cu/HMCS)上的新型p–d–p杂化轨道可以稳定HCOO*中间体,降低从CO
2到甲酸的热力学势垒。在“铜桥”的快速电子供应作用下,甲酸盐的法拉第效率在500mV的低过电位下达到100%(±2%),在宽电位范围内保持在90%以上。使用固态电解质装置,在7.5小时内以100 mA cm–2的稳定电流密度产生纯0.6 M HCOOH,具有53.8%的令人印象深刻的能效。这项工作为优化金属/碳复合电催化剂的电子结构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
图1. (a) Bi-Cu/HMCS电催化剂的制备示意图。(b) XRD图谱。Bi-Cu/HMCS的表征:(c,d)SEM图像,(e)TEM图像,(f,g)催化剂表面的高分辨率TEM图像,以及(h)高角度环形暗场STEM图像和相应的EDS元素图谱。
图2. (a) N
2吸附-解吸等温线。(b) 拉曼光谱。(c) Bi4f的高分辨率XPS。(d) Cu K边XANES光谱和(e)Bi-Cu/HMCS的傅立叶变换EXAFS光谱。(f) C K边缘NEXAFS光谱。
图3. (a) 甲酸盐的部分电流密度。(b) 甲酸盐在外加电位下的法拉第效率。(c) 在CO
2饱和的0.1M KHCO
3中阻抗的奈奎斯特图;线路与所提出的电路模型拟合。(d) Bi-Cu/HMCS在-0.70 V与RHE下的耐久性测试和法拉第效率。
图4. (a) 用于生产纯甲酸溶液的固体电解质电池的示意图。相应的电化学性能:(b)LSV曲线;(c) FE和甲酸在不同电池电压下的电流密度;(d) 在100 mA cm
–2下连续生产纯甲酸溶液的恒流稳定性测试。
图5. (a) Bi-Cu/HMCS从OCP到-0.9 V与RHE的原位电化学拉曼光谱。(b) BiCu–C和Bi–C上HCOOH产生途径的吉布斯自由能。态密度分析:(c)Bi的p带,(d)Cu(e)的p带和d带,以及c的p带。(f)三元c–Cu–Bi电催化剂体系中铜桥效应的示意图。
相关研究成果由青岛大学Qiang Li、中国石油大学Hui Ning和Mingbo Wu等人2023年发表在Nano Letters (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nanolett.3c03173)上。原文:Copper-Bridge-Enhanced p-Band Center Modulation of Carbon–Bismuth Heterojunction for CO2 Electroreduction
转自《石墨烯研究》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