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 CO
2 电还原为有价值的多碳 (C2+) 产品是利用和转移排放的 CO
2 的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方法。然而,由于 C-C 键有效偶联的困难,大部分 C
2+ 选择性被限制在 90% 以下。在此,确定了源自磷酸铜基(CuPO)电催化剂的稳定的Cu
0/Cu
2+界面,该界面可以通过原位光谱研究和理论计算验证,通过OC-CHO偶联的低能途径促进C
2+的生产。 CuPO 预催化剂在 H 电池中对 C
2H
4 表现出 69.7% 的高法拉第效率 (FE),并且在流通池配置中在工业相关电流密度 (j = -350 mA cm
−2 ) 下表现出 90.9% 的显着 FE
C2+ 。稳定的Cu
0/Cu
2+界面为电催化剂的结构设计和协同活性位点的构建开辟了新天地,以提高有价值的C
2+产物的活性和选择性。
Fig 1. 理论计算。 a *CO 分别在 Cu、Cu
1+ 和 Cu
2+ 位点上氢化为 *COH 或 *CHO 的反应能。 b Cu
0 /Cu
1+ 和 Cu
0 /Cu
2+ 界面上不同中间体(CO 或 CHO)的示意图。c 材料的热力学稳定性与 E
f 和 E
hull 的关系。d 候选材料的电化学稳定性,其中U
diss是材料的溶解电位,较大和较绿的圆圈代表更稳定的材料(即较大的U
diss),以及最稳定的Cu
2P
2O
7和Cu
3(PO
4)
2的结构。 e–g 不同 C–C 耦合过程的能量分布(* 和 # 分别代表 Cu
0 和 Cu
2(1)+ 位点)、e CO-CO、f COH-CO 和 g CHO-CO 在 Cu
0 /Cu
2( 1)+界面和Cu(100),以及不同C-C耦合过程的相关过渡态结构(TS1 ~ TS9)。
Fig 2. 结构和成分分析。 a、b a Cu
3(PO
4)
2 和 b Cu
2P
2O
7 在 CO
2RR 前后在 -1.40 V 电位下的 XRD 图谱,表明 CO
2RR 过程中 Cu
3(PO
4)
2 和 Cu
2P
2O
7 样品中 CuPO 和金属 Cu 成分共存。 c 在-1.40 V 电位下 CO
2RR 后 Cu
3(PO
4)
2 样品的 HRTEM 图像。 d 反应后 Cu
3(PO
4)
2 的放大 HAADF-STEM 图像以及 e–g 其相应的 e Cu、f 的 EDS 元素映射图像P和g分别是混合元素。 h 在-1.40 V 电位下进行 CO
2RR 后的 Cu
2P
2O
7 样品的 HRTEM 图像。 i 反应后 Cu
2P
2O
7 的放大 HAADF-STEM 图像以及 i–l 分别对应的 j Cu、k P 和 l 混合元素的 EDS 元素图,显示Cu
3(PO
4)
2 和 Cu
2P
2O
7 中的纳米 Cu/CuPO 结构。
Fig 3. CO
2RR 过程中 CuPO 和 CuO 催化剂的结构演化研究。 a Cu
3(PO
4)
2 和 b CuO 催化剂分别在 CO
2RR 过程中在 CO
2 饱和的 0.1 M KHCO
3 中 -1.40 V 时的原位拉曼光谱,表明在 CO
2RR 过程中 Cu
3(PO
4)
2 的存在和 CuO 的消失。 c 归一化 Cu K 边操作 XANES 光谱、d 傅里叶变换 Cu K 边 EXAFS 光谱以及 e、f 通过线性组合拟合计算出 e CuO 和 f Cu
3(PO
4)
2 催化剂中 Cu 氧化态的比率的 XAFS 表征相对于 -1.45 V 反应 30 分钟期间的时间。原位拉曼光谱以及原位 XAFS 分析证明了 Cu
3(PO
4)
2 中 Cu
2+ 和 Cu
0 组分的共存以及氧化物 Cu 物种还原为金属 Cu0 的过程CuO 对照样品中的状态。以标准铜箔和 CuO 粉末为对照的 Cu
3(PO
4)
2 和 CuO 样品的 k
3 加权操作 EXAFS 数据的 g Morlet WT,表明 Cu
3(PO
4)
2 中 Cu-O 和 Cu-Cu 键共存CO
2RR。
Fig 4. CuPO和CuO催化剂用于CO2RR的电化学性能评价。 a 在 CO
2 或 Ar 饱和的 0.1 M KHCO
3 电解液中,CuPO/GC 和 CuO/GC 催化剂相对于 RHE 的 LSV 曲线,扫描速率为 1 mV/s,表明发生了 CO
2RR。 b 催化剂在 CO
2 饱和的 0.1 M KHCO
3 中不同施加电位下的 FE
C2H4,表明 C
2H
4 对 CuPO 具有优异的选择性。上面的误差线均基于每个电位的三次测量的标准偏差。 c j
C2H4 对 CuPO/GC 和 CuO/GC 的潜在依赖性,对 CuPO 表现出更高的 C
2H
4 活性。 d 不同施加电位下催化剂的 FE
C2H4/FE
C1 比率,表明 CuPO/GC 具有优异的 C
2H
4 选择性。e 在以 2.0 M KOH 作为电解质的流通池反应器中,在各种应用电流密度下,Cu
3(PO
4)
2/Cu/PTFE 产品的 FE。 f Cu
3(PO
4)
2/Cu/PTFE 生产的各种产品在 2.0 M KOH 电解液中(每 2 小时刷新一次电解液)中施加 -300 mA cm
−2 的 j 电流 18 小时的 FE,液体产品为反应运行超过30分钟后收集。 g Cu
3(PO
4)
2/Cu/PTFE 和最近报道的铜基 CO
2RR 催化剂的最大 FE
C2+。蓝色菱形:碱性介质;黄色圆圈:中性介质;紫色三角形:酸性介质。
Fig 5. 对 CO
2 电还原至 C
2+ 的见解。 a Cu
3(PO4)
2 和 b CuO 样品在 CO
2 净化的 0.1 M KHCO
3 电解质中实时条件下的原位 SEIRAS 微分光谱。 c 拟议的 Cu
(II)/ Cu
(0) 界面在 CO
2 至 C
2+ 转化中的作用示意图。红色:氧气;灰色:碳;白色:氢;产地:Cu
0;金色:Cu
2+。
相关研究工作由华东理工大学Hai Yang Yuan、Peng Fei Liu和Hua Gui Yang课题组于2023年联合在线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Direct OC-CHO coupling towards highly C
2+ products selective electroreduction over stable Cu
0/Cu
2+ interface。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43182-6
转自《石墨烯研究》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