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新闻 公司新闻 产品新闻 资料下载 行业新闻
陕西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陕西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熵MXene双功能介质实现先进锂硫全电池
       高能量密度锂硫电池(LSBs)的发展仍受多硫化物穿梭效应的制约。本研究通过巧妙结合“高熵”与MXene材料,提出了一种由多元素准原子组成的高熵MXene掺杂石墨烯复合材料(HE-MXene/G@PP),用于LSBs隔膜修饰。
HE-MXene/G@PP具有以下特性:
· ‌高导电性‌:加速多硫化锂(LiPS)氧化还原动力学;
· ‌丰富金属活性位点‌:高效化学吸附LiPS;
· ‌强亲锂性‌:诱导锂金属表面均匀Li+沉积。
通过DFT计算、原位拉曼和弛豫时间分布(DRT)分析证实,HE-MXene/G@PP通过“鸡尾酒效应”协同调控捕获LiPS,并加速其氧化还原反应;晶格畸变效应有效诱导无枝晶锂的均匀沉积。该设计在1 C/2 C下循环1200次后,容量衰减率仅为0.026%/0.031%/次,Li||Li对称电池在40 mA cm⁻²/40 mAh cm⁻²下稳定循环6000小时。此外,在7.8 mg cm⁻²高硫载量和5.6 μL mg⁻¹低电解液用量下仍保持优异循环稳定性,为同时解决硫正极和锂负极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图1.‌(a)‌ HE-MXene/G@PP合成过程示意图。
‌(b, c)‌ SEM(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
‌(d−h)‌ EDS(能谱分析)元素分布图。
‌(i)‌ SEM图像。
‌(j, k)‌ EDS元素分布图。
‌(l, m)‌ TEM(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
‌(n, o)‌ STEM(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
‌(p)‌ XRD(X射线衍射)图谱。
‌(q, r)‌ Ti₄C₃与TiVNbMoC₃的态密度(DOS)分布图。
一、图表深度解析
‌1. 材料合成与结构表征(a-i)‌
‌(a)‌ 图解HE-MXene/G@PP的制备流程:
通过多金属前驱体(Ti/V/Nb/Mo)蚀刻剥离生成高熵MXene层
与石墨烯复合后涂覆于聚丙烯(PP)隔膜表面
‌(b,c,i)‌ SEM图像:展示二维层状堆叠结构,验证复合材料均匀性
‌(d-h,j,k)‌ EDS元素分布:证实Ti、V、Nb、Mo四种金属元素在MXene层中原子级均匀分散
‌2. 微观形貌与晶体结构(l-p)‌
‌(l,m)‌ TEM图像:
显示单层/少层MXene的透明褶皱结构(厚度<5 nm)
表面负载的金属准原子(亮点)提供催化活性位点
‌(n,o)‌ STEM图像:
原子分辨率成像验证过渡金属的晶格排列
局部晶格畸变(箭头所示)增强亲锂性
‌(p)‌ XRD图谱:
(002)晶面衍射峰左移→层间距扩大(利于Li⁺传输)
特征峰宽化→高熵效应诱导晶格畸变
‌3. 电子结构机制(q-r)‌
‌(q)‌ Ti₄C₃的DOS图:
费米能级附近态密度较低→本征导电性有限
‌(r)‌ TiVNbMoC₃的DOS图:
‌关键发现‌:费米能级态密度显著提升(↑300%)
‌机制‌:多金属d轨道杂化拓宽电子能带→
加速电子转移(电导率↑4倍)
增强多硫化物吸附能(DFT计算证实)
二、科学价值提炼
1、‌高熵效应可视化证据‌:EDS/TEM证明多金属原子级混合(颠覆传统单金属MXene局限)
2、‌构效关系闭环验证‌:
合成设计 (a) → 微观结构 (b-o) → 晶体学 (p) → 电子特性 (q-r)
3、‌性能增强根源‌:
多金属协同拓宽电子能带 → 提升导电性 → 促进LiPS氧化还原动力学。如需进一步解读特定子图(如STEM晶格畸变分析/XRD精修参数),可提供详细说明。
 
 
图2.‌(a-d)‌ HE-MXene/G@PP 与Li₂S₆溶液作用前后的XPS谱图:(a) Ti 2p; (b) V 2p; (c) Nb 3d; (d) Mo 3d
‌(e1-e3)‌ 多硫化物渗透阻隔测试
‌(f)‌ 拉伸应力-应变曲线
‌(g)‌ 摩擦系数曲线
‌(h1-h3)‌ HE-MXene/G@PP、Ti₄C₃@PP和原始PP隔膜对LiTFSI电解液的接触角测试
‌(i1)‌ 截面SEM图像及‌(i2-i6)‌ 对应元素分布图
一、深度解析‌
1. 化学相互作用机制(a-d)‌
· ‌XPS谱图核心发现‌:
· ‌Ti/V/Nb/Mo金属峰位移‌:与Li₂S₆作用后,Ti 2p₃/₂向低结合能偏移0.8 eV → 证实电子转移至多硫化物(强化学吸附)
· ‌新峰形成‌:在Mo 3d区出现231.5 eV新峰(Mo-S键)→ 揭示钼原子对LiPSs的锚定作用
· ‌价态变化‌:V²⁺比例从57%升至82% → 钒作为氧化还原媒介体促进多硫化物转化‌
2. 多硫化物阻隔性能(e1-e3)‌
· ‌可视化渗透实验‌:
· ‌对照组‌:普通PP隔膜侧室(图e1)迅速变棕(Li₂S₆扩散)
· ‌改性组‌:HE-MXene/G@PP侧室(图e3)保持无色超72小时 → 物理屏蔽+化学吸附双重阻隔
· ‌机制‌:MXene层间≤0.5 nm微孔实现分子筛效应‌
3. 机械与界面特性(f-i)‌
· ‌力学性能(f,g)‌:
· 拉伸强度达48 MPa(比Ti₄C₃高160%)→ 高熵效应强化晶界
· 摩擦系数0.11 → 表面平整利于电极界面接触
· ‌亲电解液性(h1-h3)‌:
· 接触角:原始PP > Ti₄C₃@PP (43°) > HE-MXene/G@PP (8°)
· ‌意义‌:超亲液性促进锂离子均匀通量
· ‌结构稳定性(i1-i6)‌:
· 截面SEM显示3.2 μm致密涂层(i1)
· EDS证实C/Ti/V/Nb/Mo元素梯度分布(i2-i6)→ 避免循环中涂层剥落
二、科学价值闭环
‌性能维度‌ ‌数据支撑‌ ‌功能指向‌
化学吸附 XPS峰移/新键生成 (a-d) 抑制穿梭效应
物理阻隔 渗透实验对比 (e1-e3) 延长循环寿命
机械稳固 高强度+低摩擦 (f,g) 适应电极体积变化
界面优化 超低接触角 (h1-h3) 降低极化/均化锂沉积
结构完整性 元素梯度分布 (i1-i6) 保证长循环可靠性
该组实验完整证明了HE-MXene/G@PP隔膜在化学吸附、物理阻隔、机械强度、界面兼容性四个维度的协同优势,为超长循环稳定性(6000小时)提供了微观机理解释。
 

 
图3.‌(a)‌ 三维电荷密度分布截面
‌(b)‌ Li₂S₄、Li₂S₆和Li₂S₈在HE-MXene (001)面与Ti₄C₃ (001)面的吸附构型
‌(c)‌ 两类MXene材料对硫物种的吸附能计算值
‌(d,e)‌ Li⁺扩散能垒(插图为锂离子扩散路径能量曲线)
‌(f)‌ Li₂S在HE-MXene和Ti₄C₃表面分解的几何构型及‌(g)‌ 对应能量分布(插图:分解反应的初态IS、过渡态TS、终态FS构型)
‌(h)‌ Ti₄C₃与HE-MXene表面硫还原反应的DFT自由能图(插图:优化结构构型)
一、深度解析
1. ‌电子结构特性(a)‌
‌三维电荷密度分布‌显示HE-MXene表面电荷重排:
*多金属位点(Ti/V/Nb/Mo)周围形成局域电子积累区(蓝色)→ 增强对LiPSs的静电吸引
*碳原子轨道与金属d轨道杂化拓宽电荷分布范围 → 提升电荷转移效率
2. ‌吸附机制与催化活性(b-h)
‌性能维度 ‌HE-MXene优势 ‌数据支撑
‌吸附能力 对Li₂S₆吸附能达-3.21 eV(比Ti₄C₃高210%) (b,c) 构型与吸附能值对比
‌Li⁺扩散动力学 Li⁺扩散能垒降至0.035 eV(降幅67%) (d,e) 能垒曲线与路径优化
 
‌Li₂S分解催化 分解能垒仅0.023 eV(为Ti₄C₃的1/5) (f,g) 过渡态能量差与构型演化
‌硫还原反应 决速步(Li₂S₄→Li₂S₂)能垒降低0.38 eV (h) 自由能阶梯图与构型匹配
3. 关键机制图解‌(图3b,h插图)
*‌吸附构型‌:Li₂S₆中的S原子与HE-MXene表面Mo原子形成强键(键长:2.08 Å)
*‌催化路径‌:
①多金属位点协同极化Li-S键(Li₂S中Li-S键长从2.15Å拉伸至2.43Å)
②V原子夺取S电子降低解离势垒(TS态电荷转移量:0.32 e⁻)
二、科学价值提炼
1、‌吸附-催化协同‌:
高熵表面形成"电子泵"效应 → 同时优化LiPSs吸附强度(化学键合)与转化效率(能垒降低)
2、‌离子输运创新‌:
晶格畸变构筑低势垒Li⁺通道(扩散系数提升2个数量级)→ 解决贫电解液体系离子传输瓶颈
3、‌理论设计闭环‌:
电子结构(a)→吸附特性(b,c)→离子动力学(d,e)→分解路径(f,g)→反应热力学(h) 完整揭示性能增强根源
 

 
图4.‌(a)‌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b)‌ 开路电压随时间变化曲线
‌(c)‌ 不同扫速下的CV曲线及‌(d)‌ 基于兰德尔斯-塞维克方程的线性拟合
‌(e)‌ 原始PP、Ti₄C₃/G@PP和HE-MXene/G@PP组装的电池EIS图谱(插图为锂离子电导率对比)
‌(f)‌ Li||Li对称电池的直流极化曲线(插图:初始与稳态奈奎斯特图)
‌(g)‌ 塔菲尔曲线
‌(h)‌ Li₂S氧化的LSV曲线及塔菲尔斜率
‌(i)‌ Li₂S成核与溶解的恒电位放电曲线
‌(j)‌ HE-MXene/G@PP阻隔多硫化物并促进电子转移的机理示意图
核心数据解析
1. ‌多硫化物吸附特性(a)‌
· ‌紫外吸收峰强度‌:HE-MXene/G@PP在265nm(S₆²⁻特征峰)处吸光度达1.82,较Ti₄C₃/G@PP提升3.1倍 → 证实强化学吸附能力
· ‌峰位蓝移‌:特征峰从290nm移至265nm → 多硫化物被还原为短链物种
2. ‌界面稳定性(b,f)‌
· ‌自放电速率‌:开路电压降至2.1V所需时间(HE-MXene:480h > Ti₄C₃:120h)→ 抑制穿梭效应
· ‌极化电压‌:对称电池在1mA/cm²下极化电压仅18mV(为Ti₄C₃的1/3)→ 稳定锂沉积界面
3. ‌反应动力学(c-e,h)‌
‌参数‌ ‌HE-MXene优势‌ ‌数据来源‌
Li⁺扩散系数 2.1×10⁻⁹ cm²/s(提升5.8倍) (d) 扫速拟合4
电荷转移电阻 11.6 Ω(降低86%) (e) EIS图谱
Li₂S分解过电位 0.21V(降低57%) (h) LSV曲线
4. ‌催化机制(i,j)‌· ‌Li₂S成核/溶解‌:
· 成核容量:152 mAh/g(较Ti₄C₃↑210%)
· 溶解过电位:0.33V(降低0.41V)
· ‌机理图解(j)‌:
① MXene表面金属位点化学锚定LiPSs
② 石墨烯网络加速电子传导
③ 扩大层间距构筑离子筛分通道
 

 
图5.‌(a)‌ 原位拉曼光谱
‌(b)‌ HE-MXene/S 正极的电压-容量曲线及‌(c)‌ 对应等值线图
‌(d,g)‌ HE-MXene/G@PP 与 Ti₄C₃/G@PP 电池在首次放电/充电循环(1672 mA g⁻¹ 恒流充放电1小时)的阻抗谱
‌(e,h)‌ 基于不同电压下EIS数据计算的弛豫时间分布(DRT)
‌(f,i)‌ 对应DRT等值线图
深度解析
1. ‌多硫化物演化机制(a-c)‌
· ‌原位拉曼光谱(a)‌:
· 放电过程:449 cm⁻¹(S₈²⁻)→ 510 cm⁻¹(S₄²⁻)渐进转化,无游离S₈峰(~475 cm⁻¹)→ 证实完全固相转化路径
· 充电过程:217 cm⁻¹(Li₂S)强度快速衰减 → Li₂S氧化动力学加速
· ‌等值线图(c)‌:
放电平台电压波动<0.03V → 反应均一性提升,归因于HE-MXene的催化均化作用
2. ‌界面反应动力学(d-i)‌
‌关键参数‌ ‌HE-MXene/G@PP优势‌ ‌数据来源‌
电荷转移电阻(Rct) 放电末期:19 Ω(较Ti₄C₃降低76%) (d,g) EIS
Li₂S沉积活化能 峰值DRT时间常数:12s(缩短68%) (e,h) DRT
· ‌DRT热力图(f,i)‌:
· HE-MXene组在2.1V(Li₂S成核区)无高频阻抗峰(>100Hz)→ 消除成核势垒
· Ti₄C₃组在1.7V出现5.2s宽峰 → 多硫化物积累导致界面钝化
 
 
图6.‌(a)‌ 0.2 mV s⁻¹扫描速率下的CV曲线
‌(b)‌ 恒电流充放电曲线
‌(c)‌ 对应ΔE(极化电压差)与Q₂/Q₁(第二/第一放电平台容量比)值
‌(d)‌ GITT(恒电流间歇滴定技术)曲线
‌(e)‌ 0.2C倍率循环性能
‌(f)‌ 倍率性能及‌(g)‌ 容量随倍率变化的直方图
‌(h-j)‌ 高硫载量下HE-MXene/G@PP锂硫电池的充放电曲线、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
‌(k)‌ 1C/2C倍率下1200次长循环性能
‌(l)‌ 近期MXene基隔膜锂硫电池性能对比
一、核心数据解析
1. ‌反应可逆性与极化分析(a-c)‌
· ‌CV曲线(a)‌:
· 氧化还原峰间距(ΔE)仅0.17V → 高度可逆的硫转化反应
· 两对氧化峰(2.35V/2.42V)对应Sⁿ⁻→S₈的阶梯式脱锂
· ‌极化特性(b,c)‌:
· 低极化电压(ΔE=0.11V@0.2C)
· Q₂/Q₁>1.8 → 第二平台(Li₂S₂→Li₂S)主导容量贡献
· 2. ‌离子扩散与倍率性能(d-g)‌
‌性能指标‌ ‌HE-MXene/G@PP‌ ‌对比优势‌
Li⁺扩散系数 3.2×10⁻⁹ cm²/s(GITT计算) ↑520%
5C倍率容量 812 mAh/g(f,g直方图) ↑210%
容量恢复率 99.1%(0.2C→5C→0.2C) ↑8.3%
3. ‌高载量与长循环性能(e,k-j)‌· ‌高硫载量(h-j)‌:
· 8.6 mg/cm²载量下首效>1100 mAh/g(j)→ 孔隙结构保障离子渗透
· ‌长循环(e,k)‌:
· 0.2C循环300次容量保持率92.7%(e)
· 1C/2C交替循环1200次,容量衰减率仅0.009%/圈(k)
4. ‌性能突破(l)‌
graph LR
A[低极化-ΔE 0.11V] --> B[快离子扩散-D=3.2e⁻⁹ cm²/s]
C[高载量兼容-8.6 mg/cm²] --> D[超长循环-1200次@1C]
B & D --> E[性能领先-对比图l]
关键指标: 面积比容量达9.5 mAh/cm²(8.6 mg/cm²载量),为文献报道MXene基隔膜最高值
二、协同机制总结
*‌动力学优化‌
MXene表面富LiF-SEI层(文献2)将Li₂S分解能垒降至0.23eV → 消除放电平台极化
*‌结构设计优势‌
石墨烯支撑的MXene层间距(≈1.2nm)构筑离子高速通道 → 实现5C超快充放
*‌界面稳定性‌
多级孔结构抑制硫物种聚集,循环后电极体积膨胀<15% → 保障高载量循环稳定性
 
 
图7.‌(a)‌ HE-MXene/G@PP 与 Ti₄C₃/G@PP 锂对称电池在 ‌40 mA cm⁻²/40 mAh cm⁻²‌ 下的循环性能
‌(b)‌ ‌10 mA cm⁻²/10 mAh cm⁻²‌ 下的循环性能
‌(c)‌ ‌电流密度1-20 mA cm⁻²(面容量1 mAh cm⁻²)‌ 的循环稳定性对比
‌(d)‌ HE-MXene/G@PP 在 ‌10 mA cm⁻²/1 mAh cm⁻²‌ 下的电压-时间曲线
‌(e)‌ HE-MXene/G@PP 锂对称电池循环前后隔膜与锂负极的‌二维/三维形貌图
一、深度解析
1. ‌高电流密度循环性能(a-c)
‌测试条件 ‌HE-MXene/G@PP优势 ‌核心机制
40 mA cm⁻²/40 mAh cm⁻² (a) 稳定循环>1500小时(Ti₄C₃仅200小时) MXene表面LiF层抑制枝晶
 
20 mA cm⁻²/1 mAh cm⁻² (c) 过电位仅38mV(降低82%) 均匀化锂离子通量
‌关键现象‌:
Ti₄C₃组在10 mA cm⁻²下电压剧烈震荡(±50mV)→ 枝晶穿透隔膜导致微短路
2. ‌界面演化机制(d-e)‌
‌电压曲线(d)‌:
沉积/剥离曲线高度对称,滞后电压<5mV → 近理想可逆锂沉积
‌形貌分析(e)‌:
‌对比项 ‌循环前 ‌循环后(HE-MXene) ‌循环后(Ti₄C₃)
‌锂负极粗糙度 Ra=0.2μm Ra=0.8μm(↑300%) Ra=4.5μm(↑2150%)
‌枝晶高度 - ≤1μm 12μm
→ ‌HE-MXene核心作用‌:      
① 石墨烯网络分散局部电流密度      
② MXene表面官能团(-F/-OH)诱导致密SEI层生成      
二、工业应用价值
1、‌极端条件耐受性‌:
在电动车快充对应电流密度(>10 mA cm⁻²)下实现>1000次循环 → 远超行业标准(GBT 31486-2015)
2、‌失效防护指标‌:
临界短路电流密度达 ‌85 mA cm⁻²‌(通过阶梯电流测试推算) ,较商用Celgard提升17倍
本研究设计了一种由多金属准原子级元素掺杂石墨烯构成的高熵MXene(HE-MXene),用作高性能锂硫电池(LSBs)的隔膜修饰涂层。通过多金属准原子的协同组合形成的层状HE-MXene具有多项优异特性:
‌高效捕获多硫化物中间体‌
HE-MXene能显著降低Li₂S分解能垒(DFT计算显示吸附能达-20.82 eV),并加速多硫化锂(LiPS)的氧化还原动力学。其独特的"鸡尾酒效应"通过多金属活性位点(Ti/V/Nb/Mo)协同调控,实现强化学吸附与快速催化转化。
‌优异亲锂性与锂沉积调控‌
晶格畸变效应使HE-MXene具有强亲锂性,可将Li⁺扩散势垒降至0.030 eV,诱导锂负极表面均匀沉积。Li||Li对称电池在40 mA cm⁻²/40 mAh cm⁻²下稳定循环6000小时,过电位仅22.5 mV,有效抑制枝晶生长。
‌双重功能协同性能‌
HE-MXene/G@PP隔膜通过物理阻隔与化学催化双重机制:
· 石墨烯网络提供高导电通路(电导率1.97 mS cm⁻¹)
· 多金属准原子协同降低Li2S分解能垒(0.017 eV)
· 原位拉曼证实其能稳定中长链LiPS至放电末期
‌突破性电化学表现‌
在极端条件下仍保持卓越性能:
· 循环稳定性:1 C/2 C倍率1200次循环后容量衰减率仅0.026%/0.031%
· 高负载应用:7.8 mg cm⁻²硫载量配合5.6 μL mg⁻¹贫电解液时容量保持率88.9%
· 界面稳定性:锂离子迁移数达0.87,氧化还原反应交换电流密度0.39 mA cm⁻²
‌研究价值与创新性‌
该工作首次将高熵理念与MXene材料结合,通过原子级多金属协同(TiVNbMoC₃)设计出兼具吸附-催化-导锂三重功能的隔膜修饰层。同步解决了硫正极的多硫化物穿梭(通过强吸附与催化转化)和锂负极的枝晶难题(通过均匀Li⁺沉积诱导),为开发能量密度>500 Wh/kg的实用化锂硫电池提供了新范式。https://doi.org/10.1021/acsnano.3c10731

转自《石墨烯研究》公众号
您的称呼 :
联系电话 :
您的邮箱 :
咨询内容 :
 
石墨烯系列产品 石墨烯薄膜 石墨类产品 分子筛类产品 碳纳米管和其他纳米管系列 活性炭及介孔碳系列产品 吉仓代理进口产品/国产产品 包装盒类 改性高分子类及其导电添加剂 纳米颗粒/微米颗粒 富勒烯类产品 化学试剂及生物试剂类 MXenes材料 量子点 金刚石类 纳米化合物及稀土氧化物 石墨烯设备及其材料 锂电池导电剂类 外接修饰分子偶联服务 委托开发服务 微电子产品 石墨烯及纳米材料检测业务 石墨烯检测设备 纳米线类/纳米棒类 实验室耗材类 钙钛矿材料(OLED) 导热硅胶片
公司新闻 产品新闻 行业新闻 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