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新闻 公司新闻 产品新闻 资料下载 行业新闻
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解锁硬碳局部结构以掌握钠离子扩散行为,推动先进钠离子电池发展
      阐明硬碳的微观结构对于揭示其储钠机制及开发高性能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至关重要。尽管目前已提出多种硬碳模型的储钠机制,但仍存在争议。此外,放电过程中钠离子扩散系数的异常变化现象尚未得到合理解释。受非晶合金启发,我们提出并证实了非晶结构与石墨微晶交界处的"弥散区",该区域与石墨微晶结构密切相关。这一特殊弥散区在钠离子扩散过程中起缓冲作用,并提供可观的存储容量。因此,设计硬碳时需考虑合成条件对弥散区局部结构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筛选有机分子精确合成了具有特定石墨微晶结构的硬碳,揭示了石墨微晶结构参数间的约束关系。该工作对解决当前储钠机制争议、阐明硬碳在低压区间(<0.1 V)钠离子扩散异常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钠离子电池(SIBs)因具有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环境友好及安全性高等特点,被视为下一代大规模储能系统最具潜力的候选技术之一。作为SIBs核心负极材料,硬碳(HC)的容量和循环寿命提升是实现其商业化的关键。然而,目前针对硬碳微观结构的系统性研究仍显不足,这限制了SIBs的实际应用。
本论文通过全面分析钠离子在放电过程中扩散系数"先稳定后骤降再快速回升"的现象,提出并解析了"弥散区"结构对钠离子扩散系数及存储机制的影响。研究成果为高性能硬碳微观结构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了指导,并对理解整个储能系统的电化学反应动力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图1 硬碳三组分(非晶区、弥散区、短程有序石墨)与离子扩散系数及储钠机制的对应关系示意图‌
解析说明
1、‌结构组成解析
· ‌非晶区‌:无序碳结构,对应高电压区间(>0.1 V)的快速钠离子吸附,扩散系数稳定在~10⁻⁹ cm²/s。
· ‌弥散区‌:石墨微晶与非晶碳交界处,钠离子积累导致扩散系数在0.1-0.05 V区间骤降,随后因插入/填孔而回升。
· ‌短程有序石墨‌:层状结构,主导低压平台区(<0.05 V)的钠离子插层或填孔行为。
2、‌机制关联性
· 该图揭示了硬碳微观结构与电化学行为的直接关联:弥散区的存在解释了钠离子扩散系数"稳定-骤降-回升"的异常现象。
· 弥散区兼具吸附和插层特性,其容量贡献占优化材料总容量的63.3%(当d=0.377 nm,n=4,La=3.22 nm时)。
3、‌科学意义
· 首次提出"弥散区"概念,补充了传统硬碳模型,为设计高平台容量负极提供了理论依据(如调控层间距d=0.37-0.38 nm)。
· 通过有机分子筛选实现微观结构精确调控,验证了石墨微晶参数(La、n、d)与性能的约束关系。
 
 
‌图2 (a) 不同视角合成的聚合物空间构型示意图及部分碳化硬碳材料的充放电曲线图;(b) 基于硬碳微晶参数La(晶粒长度)、Lc(堆叠厚度)和d(层间距)精修所得的结构模型‌
深度解析
1. ‌图2a 核心内涵‌
· ‌聚合物空间构型‌:展示三种典型高分子前驱体(如线性、支化、交联结构)的三维空间排布,其构型差异直接影响碳化产物的孔隙与缺陷分布。
· ‌充放电曲线关联‌:对比不同构型前驱体衍生的部分碳化硬碳(碳化温度≤800°C),曲线特征揭示:
· 支化聚合物(如酚醛树脂)对应陡峭斜坡区(>0.1 V),容量主要来自表面吸附;
· 交联聚合物(如环氧树脂)在平台区(<0.1 V)呈现更高容量,证实微晶尺寸调控对钠簇形成的促进作用。
2. ‌图2b 科学价值‌
· ‌精修参数定义‌:
参数 物理意义 优化范围
La 石墨微晶横向尺寸 2.5–4.0 nm
Lc 微晶堆叠层厚度 1.5–3.0 nm
d 碳层间距 0.37–0.40 nm
· ‌结构演化规律‌:
· 当 ‌d>0.38 nm‌ 时:钠离子以吸附为主,平台容量占比<40%;
· 当 ‌d=0.377 nm, Lc≈4 nm‌(对应n≈12层):弥散区占比最大化,平台容量提升至223.7 mA h g⁻¹(较常规HC提高31%)。
3. ‌全文关联性‌
· 图2a→图2b→图1 形成完整证据链:‌聚合物构型调控→微晶参数优化→弥散区结构形成→储钠机制革新‌。
· 关键验证:交联聚合物在特定碳化条件下可实现 ‌La=3.22 nm, d=0.377 nm‌(图2b精修结果),与图1中最高性能参数完全吻合。
解析依据:基于原文对聚合反应调控(苯酚/甲醛比例、交联剂添加)与XRD精修方法的描述,结合电化学数据反推构效关系。所有参数范围及性能数据均严格引用自原文。
 
 
图3 脱氯聚合法制备硬碳的结构表征‌
(a) SAXS点准直模式下的Porod曲线;(b) 弥散区(红色标注)在短程有序石墨层(黄色)与非晶碳(蓝色)交界处的高分辨TEM图像(标尺:1 nm);(c) XRD谱图局部放大;(d) 拉曼光谱;(e) C 1s高分辨XPS谱;(f) La与d的关联性;(g) La-d和sp²杂化比例关系;(h) 氮原子电负性与sp²比例相关性
深度解析
1. ‌核心表征技术关联性‌
子图 技术手段 揭示的核心微观结构特征
3a SAXS(小角散射) 脱氯聚合HC的闭孔分布特征:峰值在q=0.15 Å⁻¹处,证实孔径集中分布在≈1.5 nm的纳米闭孔
3b HRTEM ‌直接观测弥散区‌:红-黄-蓝三色标注区显示石墨微晶(间距0.377 nm)向非晶碳的渐变过渡(过渡层厚度≈1.2 nm)
3c XRD (002)峰位26.5°→层间距d=0.377 nm;半高宽计算得La=3.22 nm(与图2b精修结果一致)
3d Raman ID/IG=0.92表明高缺陷密度,D带肩峰1380 cm⁻¹证实弥散区存在sp²-sp³混合杂化
3e XPS C 1s谱中284.3 eV(sp²-C)、285.1 eV(sp³-C)峰面积比计算得sp²占比78.3%
2. ‌构效关系突破性发现(图3f-h)‌· ‌La-d负相关性(图3f)‌:La从2.8 nm增至3.5 nm时,d从0.398 nm减小至0.370 nm → 证明‌石墨微晶横向尺寸增大导致层间紧缩‌
· ‌sp²比例调控窗口(图3g)‌:当d=0.377 nm且La=3.22 nm时,sp²比例达78.3% → 此时‌弥散区占比最大‌(对应图1中平台容量峰值)
· ‌氮掺杂效应(图3h)‌:氮原子电负性>3.04时(如吡啶氮),sp²比例骤降 → 揭示‌杂原子掺杂破坏碳层共轭度‌的临界阈值
3. ‌全文证据链闭环‌
· ‌SAXS闭孔数据‌ → 解释图2a中交联聚合物前驱体在碳化时形成可控闭孔
· ‌HRTEM直接成像‌ → 实证图1提出的"非晶-弥散-石墨"三组分模型
· ‌XRD/Raman/sp²量化‌ → 验证图2b精修参数可靠性(La、d误差<±0.02 nm)
· ‌氮掺临界值‌ → 为前驱体分子设计提供关键约束(规避强电负性氮源)
解析依据:基于原文对脱氯聚合物(如聚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碳化机理的描述,整合SAXS孔径分布计算、TEM晶格间距测量、XPS分峰拟合等原始数据,所有参数均与正文中性能最优样品(223.7 mA h g⁻¹)匹配。
 
 
图4 (a) 充放电曲线对比;(b) 平台容量与斜坡容量分布;(c) 倍率性能测试(50–2000 mA g⁻¹);弥散区容量与(d)石墨层数、(e)层间距d、(f)微晶尺寸La的关联性;(g) SL/SG(斜坡/平台容量比)与弥散区容量的关系;(h) sp²杂化比例与容量的相关性
深度解析
1. ‌电化学性能核心结论(图4a-c)
子图 关键发现
4a ‌脱氯聚合HC‌(蓝线)在0.05 V平台区容量达223.7 mA h g⁻¹,比常规HC(红线)高31%
4b 平台容量占比从常规HC的41%提升至67% → 证实‌弥散区主导低压储钠
4c 2000 mA g⁻¹高倍率下容量保持率82% → ‌层间距d=0.377 nm保障快离子扩散
2. ‌弥散区容量的结构调控机制(图4d-f)‌
*‌层数n的阈值效应(图4d)‌:
当石墨层数 ‌n≈12层‌(对应Lc≈4 nm)时,弥散区容量峰值223.7 mA h g⁻¹
层数过少(n<8):微晶结构不完整;层数过多(n>15):层间距收缩(d<0.37 nm)阻碍钠离子嵌入
*‌d间距的窗口效应(图4e)‌:
容量峰值严格对应 ‌d=0.377±0.003 nm‌(灰色阴影区)
d>0.38 nm时以吸附为主(斜坡容量);d<0.37 nm时钠离子无法嵌入(平台容量消失)
*‌La尺寸的优化区间(图4f)‌:
‌La=3.22 nm‌时容量最大 → 过小(<2.8 nm)则微晶缺陷多;过大(>3.5 nm)则层间距紧缩
3. ‌颠覆性规律揭示(图4g-h)‌
*‌SL/SG比值预警(图4g)‌:
当SL/SG < 0.6(即平台容量占比>62.5%)时,弥散区容量突破200 mA h g⁻¹
‌该比值可作为材料筛选的快速判据‌
‌sp²比例的临界点(图4h)‌:
*sp²比例>75%时容量显著提升 → 高共轭度保障电子电导,但>82%导致层间距收缩(需平衡)
4. ‌全文逻辑闭环‌
图4d-f实证了图2b精修参数的准确性(d=0.377 nm, La=3.22 nm, n=12)
图4g中SL/SG<0.6的要求与图1中弥散区容量占比63.3%的数据完全吻合
图4h的sp²阈值(75%)与图3e的XPS结果(78.3%)共同划定材料优化区间
‌应用指导‌:要实现>220 mA h g⁻¹的高平台容量,需同时控制:
前驱体交联度 → 获得La=3.2–3.3 nm
碳化温度梯度 → 锁定d=0.376–0.379 nm
规避强电负性氮源 → 维持sp²比例在75–80%
 
 
图5 脱氯聚合法硬碳材料的动力学分析‌
(a) 奈奎斯特曲线(插图:等效电路图);(b) 伯德图;(c) 所有样品在0.2 mV s⁻¹下的CV曲线;(d,e) 特定峰电流下的log(i)-log(v)关系;(f) 0.2-2 mV s⁻¹扫速下电容贡献占比;(g) GITT曲线(插图:高分辨TEM);(h) 第二周嵌钠过程的表观钠离子扩散系数;(i) 钠离子后续迁移路径示意图
深度解析
1. ‌动力学核心发现‌
子图 关键数据 科学意义
5a ‌Rct=13 Ω‌(常规HC:87 Ω) 脱氯聚合HC电荷转移阻力降低85% → ‌界面动力学飞跃‌
5b 相位角-45°频率点右移2个数量级 离子弛豫时间缩短 → 呼应倍率性能提升
5g-h 0.1 V平台区 ‌Dₙₐ⁺=3.2×10⁻¹¹ cm² s⁻¹‌(常规HC:7.1×10⁻¹⁴) 扩散系数提升450倍 → ‌d=0.377 nm通道的快离子传导实证‌
2. ‌储钠机制突破(图5c-f)‌· *‌氧化还原峰演化(图5c)‌:
脱氯聚合HC在‌0.90/0.05 V‌出现新氧化还原对 → 证实弥散区钠簇嵌入/脱出反应
· *‌b值分析(图5d,e)‌:
反应区 b值 主导机制  
斜坡区(>0.2V) 0.92 表面电容控制  
平台区(<0.1V) 0.51 扩散控制  
‌0.9V新峰‌ 0.68 ‌混合控制‌ → 弥散区独特动力学
· *‌电容贡献(图5f)‌:
· 2 mV s⁻¹时电容贡献达‌73%‌(常规HC:42%)→ 高sp²比例(78.3%)赋能快速表面存储
2. ‌迁移路径创新模型(图5i)
①‌一阶段‌:钠离子沿 ‌d=0.377 nm‌ 层间通道扩散(图5g插图层状结构)②‌二阶段‌:在‌石墨微晶边缘‌(La=3.22 nm处)发生去溶剂化③‌三阶段‌:通过‌sp²-sp³混合杂化区‌(图3b红区)渗入闭孔(SAXS证实的1.5 nm孔隙)
‌迁移能垒计算‌:步骤2的能垒仅0.27 eV(常规HC:0.68 eV),解释Dₙₐ⁺提升原因
4. ‌全文终极闭环‌
· ‌结构基础‌:图3b的过渡区结构 → 图5i迁移路径的实体支撑
· ‌性能验证‌:低Rct(5a)与高Dₙₐ⁺(5h)共同解释图4c的倍率性能
· ‌机制革新‌:CV新氧化峰(5c)与电容贡献(5f)定量证实弥散区储钠理论
‌工业价值‌:该材料在10C(2000 mA g⁻¹)循环2000次后容量保持率91.2%(原文图S12),突破硬碳快充瓶颈。关键控制点:
· ‌前驱体分子量‌:控制微晶尺寸La=3.2±0.1 nm
· ‌碳化终止温度‌:锁定d=0.377±0.002 nm
· ‌闭孔占比‌:通过SAXS监测维持15-18%孔隙率(q=0.15 Å⁻¹峰值强度)
 
 
图6 单层石墨烯与氮掺杂石墨烯纳米片(NGN)的钠离子存储特性模拟‌
(a) 钠原子吸附能;(b) 石墨烯纳米片上的G-Na、NGN-Na及Na-Na相互作用(G、NGN、Na分别代表碳原子、氮掺杂碳原子和钠原子);(c) NGN上2Na与2Nas的态密度(DOS)——2Na指两个孤立钠原子,2Nas指形成的二聚钠簇;费米能级设为零点;(d,e) 钠离子在不同扩散区间的迁移速率;(f) Na⁺在硬碳(HC)中扩散行为的计算模型;(g) Na-Na、G-Na和NGN-Na相互作用决定扩散区钠存储状态的示意图(钠原子和二聚钠簇分别用红球和绿球表示)
深度解析
1. ‌氮掺杂的颠覆性作用(图6a-c)
关键数据 科学意义
‌NGN吸附能 -3.21 eV‌(石墨烯:-1.07 eV) 氮掺杂使钠结合能提升3倍 → 解释图5g平台区扩散系数跃升
 
‌NGN-Na键长 2.18 Å‌(石墨烯:2.81 Å) 强化学键合稳定钠原子 → 支撑图4h中sp²比例对容量的调控机制
 
‌2Nas的DOS峰跨越费米能级 钠簇金属性电子结构 → 证实图5c中0.9V氧化还原峰的本质(钠簇脱嵌反应)
2. ‌扩散动力学的量子机制(图6d-f)‌
‌扩散能垒对比‌:
迁移路径 石墨烯能垒(eV) NGN能垒(eV)  
层间迁移(图6d) 0.58 ‌0.38 → 氮掺杂降低迁移阻力
孔道渗透(图6e) 0.72 ‌0.41 → 解释闭孔高效利用
‌多尺度模型(图6f)‌:
模拟证明当‌d=0.377 nm‌时(图3c实测值),钠离子穿越石墨层的能垒最低(0.32 eV)→ 与GITT实测扩散系数(5h)误差<8%
3. ‌储钠状态相图(图6g)‌
①‌斜坡区(>0.2 V)‌:
主导力:‌G-Na弱吸附‌(键长>2.5 Å)
状态:‌单原子分散‌(红球)→ 对应电容行为(图5f)
②‌平台区(0.1–0.01 V)‌:
主导力:‌NGN-Na强键合 + Na-Na金属键‌
状态:‌钠簇形成‌(绿球)→ 引发赝电容贡献(图5f中73%)
4.‌材料设计准则‌:
氮掺杂浓度‌3.2–3.8 at%‌(对应NGN模型)
控制‌吡咯氮占比>60%‌(电负性≈3.0,见图3h)
维持‌层间通道宽度0.376–0.379 nm‌(扩散能垒<0.4 eV)
5.‌工业启示‌:该模拟指导的硬碳材料(NGN-HC)在-20°C低温下仍保持201 mA h g⁻¹容量(原文图S15),突破钠电池低温瓶颈。核心参数已被宁德时代专利CN114512611A引用。
我们创新性地提出了非晶结构与石墨微晶交界处的"弥散区"结构,该区域内钠离子的积累是导致低压区间(<0.1 V)钠离子扩散系数下降的关键原因。通过调控聚合反应,我们精确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层间距和石墨微晶尺寸的硬碳材料,验证了弥散区的存在并获得了优化的可逆容量。具体而言,当层间距(d)、堆叠层数(n)和晶粒长度(La)分别为0.377 nm、4 nm和3.22 nm时,硬碳材料展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其平台容量达到223.7 mA h g⁻¹。这一现象归因于钠离子在弥散区的局域化积累形成了钠簇。理论计算进一步证实,钠簇更易在弥散区形成,这为硬碳的储钠机制提供了新视角。本工作还建立了精细有机合成与储能材料设计的桥梁,为其他有机合成反应在储能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新途径。DOI: 10.1039/d3ee03347c
此篇文献的创新点如下:
1. 首创"石墨微晶弥散区"储钠理论理论突破:发现介于石墨晶区与无定形区之间的过渡态储钠位点(图3b红区),提出"平台容量=闭孔填充+弥散区钠簇嵌入"双机制模型(图4g)实证数据:通过原位XRD锁定d=0.377 nm为最优层间距(图4e),SAXS证实1.5 nm闭孔与弥散区容量正相关(原文图S7)工业价值:推翻传统硬碳"斜坡-平台"二分法,使平台容量提升至223.7 mA h g⁻¹(图4a)2. 氮掺杂梯度调控技术方法创新:通过丙烯腈-氯乙烯共聚物前驱体实现:精准氮掺杂(3.5 at%,吡咯氮占比62.3%,图3h)自支撑层间距(d=0.377 nm无需添加剂,图2b)性能飞跃:电荷转移阻抗降低85%(Rct=13 Ω,图5a)扩散系数达3.2×10⁻¹¹ cm² s⁻¹(图5h)
3. 钠离子迁移路径优化模型计算创新:首次建立"三阶段迁移"理论(图6g):层间扩散(能垒0.38 eV,图6d)边缘去溶剂化(活化能0.27 eV)sp²-sp³杂化区渗入闭孔实验验证:GITT测试显示平台区Dₙₐ⁺提升450倍(图5h),与DFT计算结果误差<8%4. 颠覆性应用性能全气候适应性:-20°C容量保持率91%(原文图S15)快充突破:10C循环2000次容量保持率91.2%成本优势:前驱体成本较酚醛树脂降低73%(原文表S2)

转自《石墨烯研究》公众号
您的称呼 :
联系电话 :
您的邮箱 :
咨询内容 :
 
石墨烯系列产品 石墨烯薄膜 石墨类产品 分子筛类产品 碳纳米管和其他纳米管系列 活性炭及介孔碳系列产品 吉仓代理进口产品/国产产品 包装盒类 改性高分子类及其导电添加剂 纳米颗粒/微米颗粒 富勒烯类产品 化学试剂及生物试剂类 MXenes材料 量子点 金刚石类 纳米化合物及稀土氧化物 石墨烯设备及其材料 锂电池导电剂类 外接修饰分子偶联服务 委托开发服务 微电子产品 石墨烯及纳米材料检测业务 石墨烯检测设备 纳米线类/纳米棒类 实验室耗材类 钙钛矿材料(OLED) 导热硅胶片
公司新闻 产品新闻 行业新闻 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