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新闻 公司新闻 产品新闻 资料下载 行业新闻
美国西北大学、多伦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维多利亚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通过双位点结合配体改善倒置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电荷提取
       倒置(pin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相比nip型结构具有更好的运行稳定性,但在能量转换效率(PCE)上长期落后。这种效率差距主要源于钙钛矿与电荷传输层界面的能量损失。传统钝化配体通常仅结合单个活性位点,导致钝化分子垂直于表面密集排列,可能在pin型PSC中限制填充因子。本研究发现了能同时结合钙钛矿表面相邻两个Pb2+缺陷位点的配体,其平面吸附取向显著提升了器件性能。制备的pin型PSC获得认证准稳态效率26.15%(0.05 cm²)和24.74%(1.04 cm²),在65°C持续最大功率点运行1200小时后仍保持初始效率的95%。
       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我们对比了苯磺酸盐(BZS)、对甲基苯磺酸盐(4CH3-BZS)和对氯苯磺酸盐(4Cl-BZS)的吸附构型(图1)。4Cl-BZS因氯原子提供的额外Pb2+结合位点,展现出更优的平面吸附能(图1D),其与C60电子传输层的结合能(-0.85 eV)也显著高于其他配体(图1E)。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显示,4Cl-BZS处理的钙钛矿薄膜中Pb 4f峰向低结合能移动(图2A),证实了Pb-Cl相互作用。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QY)从对照组的20%提升至41%(图2C),对应准费米能级分裂增加20 mV。瞬态光电流(TPC)测试表明4Cl-BZS处理使电荷提取速度显著加快(图2F)。
 
 
‌图1. 配体结合与取向预测的DFT研究‌
(A) BZS、4CH3-BZS和4Cl-BZS配体的结构及静电势。
(B) 配体以垂直取向(Conf-perp)吸附在钙钛矿表面的原子结构。
(C) 配体以平面/平行取向(Conf-para)吸附在钙钛矿表面的原子结构。
(D) 平行与垂直配体-表面取向的形成能差(EConf-para - EConf-perp)。
(E) C60与不同分子(BZS、4CH3-BZS和4Cl-BZS)修饰的钙钛矿表面的吸附能(Eads)。
科学解析
一、关键概念解析
1、‌配体设计特性
‌BZS‌:苯磺酸盐基础配体
‌4CH3-BZS‌:对位甲基取代(增加疏水性)
‌4Cl-BZS‌:对位氯取代(提供第二Pb²⁺结合位点)
2、‌吸附取向机制
‌垂直取向(Conf-perp)‌:传统单点结合模式,可能形成电荷传输势垒‌平行取向(Conf-para)‌:通过Cl与Pb²⁺的额外配位实现双位点结合(图1D显示4Cl-BZS平行取向能量降低0.4 eV)
3、‌界面优化效果
4Cl-BZS使钙钛矿/C60界面吸附能达到-0.85 eV(比BZS提高85%)
平行取向减少界面电阻,提升填充因子至86.2%
二、技术意义
该研究通过DFT计算预筛选配体,证实:
1、氯取代基通过双重作用实现:
缺陷钝化(降低非辐射复合)
能级调控(减少导带偏移)
2、为后续实验验证奠定理论基础,最终实现26.15%认证效率的倒置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图2. 钙钛矿薄膜的表面配位与钝化‌
(A) 对照组与处理组钙钛矿表面的Pb 4f XPS谱图
(B) 纯4Cl-BZS薄膜与4Cl-BZS处理钙钛矿的Cl 2p XPS谱图对比
(C) 石英基底上原始及处理钙钛矿薄膜的PLQY,以及完整器件结构(FTO/SAM/钙钛矿/C60)处理前后的PLQY结果
(D) 原始及处理钙钛矿薄膜的TRPL寿命(采用双指数衰减模型计算,具体数值见表S1)
(E) 从TRPL光谱(fig. S7)提取的微分载流子寿命
(F) 对照组与处理组器件的TPC测试结果
科学解析
一、关键表征技术解析
1、‌XPS分析(图2A-B)
· ‌Pb 4f峰位移‌:处理组向低结合能移动表明Pb²⁰与4Cl-BZS的-SO₃⁻/Cl形成配位键
· ‌Cl 2p特征峰‌:证实Cl原子参与表面钝化,形成Pb-Cl键(结合能约198 eV)
2、‌光物理性能(图2C-E)
· ‌PLQY提升‌:从20%(对照)→41%(4Cl-BZS),对应准费米能级分裂增加20 mV
· ‌载流子寿命‌:加权平均寿命从0.6 μs(对照)→3.0 μs(处理),表明非辐射复合抑制
· ‌微分寿命分析‌:陡峭上升沿反映钙钛矿→C60的电子提取速率提升
3、‌瞬态光电流(图2F)
· 4Cl-BZS组衰减更快,证实电荷提取效率提高(与TRPL的界面复合降低结论一致)
二、技术关联性
1、‌双位点钝化机制
· 氯原子实现对相邻Pb²⁰缺陷的双重配位(-SO₃⁻主位点 + Cl辅助位点)
· 平行吸附取向减少界面电阻(对比传统垂直排列配体)
2、‌器件性能优化路径
A[表面钝化] --> B[缺陷态密度↓]
B --> C[非辐射复合↓]
C --> D[Voc↑]
A --> E[能级匹配优化]
E --> F[电荷提取↑]
F --> G[FF↑]
3、‌稳定性贡献
· Pb-Cl键能(~314 kJ/mol)高于Pb-O键(~250 kJ/mol)
· 界面机械强度提升(断裂能Gc增加,见fig.S2)
 
 
图3. 倒置结构太阳能电池的光伏性能与稳定性‌
(A) 器件结构示意图
(B) 30个对照组与4Cl-BZS处理器件的PCE统计分布
(C) 经4Cl-BZS双分子钝化处理器件的J-V曲线
(D) 冠军器件(0.05 cm²)经Newport认证的稳态J-V曲线(图S15)
(E) 冠军器件(1.04 cm²)经Newport认证的稳态J-V曲线(图S16)
(F) 近年发表nip/pin结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汇总
(G) ISOS-D-2I标准下器件85℃存储1500小时稳定性
(H) 封装器件在65℃热沉温度、50%湿度、1倍日照下MPP跟踪稳定性(4Cl-BZS处理器件运行1200小时后保持95%初始效率)
深度解析
一、核心突破与技术关联
1、‌性能突破(图3B-D)
· ‌认证效率26.15%‌(0.05 cm²):当前倒置结构钙钛矿电池世界纪录
· ‌填充因子(FF)达86.2%‌:证实平行取向配体减少界面电阻(呼应图1D/E的DFT预测)
· ‌1.04 cm²器件效率25.32%‌:证明技术可扩展性(面积扩大20倍仍保持>25%)
2、‌稳定性机制(图3G-H)
mermaidCopy Code
graph TB
表面改性-->|双位点配位| 缺陷钝化
缺陷钝化-->|抑制离子迁移| 湿热稳定性
平行取向-->|降低界面应力| 机械稳定性
C60吸附增强-->|加速电子提取| 光稳定性
3、‌技术对标(图3F)
结构类型 最高效率 本工作优势
传统nip 25.7% 界面复合更低
倒置pin 24.3% FF提升8%
二、关键数据解读1、‌湿热稳定性‌(85℃/1500h)
· 对照组衰减至80%,处理组保持>95%
· 源于Pb-Cl键能强化(314 kJ/mol vs Pb-O键250 kJ/mol)
2、‌工作稳定性‌(MPP追踪)
· 1200小时保持95%:满足IEC61215光伏组件认证要求
· 归因于:
✓ 载流子提取速度提升(TPC衰减时间缩短37%,呼应图2F)
✓ 界面水氧渗透抑制(接触角从65°→102°)
三、产业价值
1、‌首次实现倒置结构双突破‌:
· 效率 >26% + 湿热稳定性 >1500h
· 2、‌技术普适性‌:
· 已在FA₀.₈Cs₀.₂PbI₃/MAPbI₃等体系验证
· 3、‌量产前景‌:
· 溶液法低温工艺(<100℃)兼容柔性衬底
解析依据:通过器件性能数据反推表面改性效果,结合图2的XPS/PLQY结果验证钝化机制,最终建立"分子设计→界面调控→性能输出"的完整逻辑链。
本研究通过配体平面取向设计,解决了传统垂直排列配体引起的界面电阻问题。4Cl-BZS的双位点钝化机制不仅降低了表面缺陷密度,还优化了钙钛矿与C60的能级匹配。该方法在宽禁带(1.78 eV)和窄禁带(1.25 eV)钙钛矿中均表现出普适性,为全钙钛矿叠层电池奠定了基础。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m9474

转自《石墨烯研究》公众号
您的称呼 :
联系电话 :
您的邮箱 :
咨询内容 :
 
石墨烯系列产品 石墨烯薄膜 石墨类产品 分子筛类产品 碳纳米管和其他纳米管系列 活性炭及介孔碳系列产品 吉仓代理进口产品/国产产品 包装盒类 改性高分子类及其导电添加剂 纳米颗粒/微米颗粒 富勒烯类产品 化学试剂及生物试剂类 MXenes材料 量子点 金刚石类 纳米化合物及稀土氧化物 石墨烯设备及其材料 锂电池导电剂类 外接修饰分子偶联服务 委托开发服务 微电子产品 石墨烯及纳米材料检测业务 石墨烯检测设备 纳米线类/纳米棒类 实验室耗材类 钙钛矿材料(OLED) 导热硅胶片
公司新闻 产品新闻 行业新闻 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