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材料(2DM)膜在应用中需兼具高强度与高韧性以抵抗极端应变、温度变化及裂纹扩展。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由垂直堆叠的六方氮化硼/石墨烯(hBN/Gr)构成的自增韧二维莫尔超晶格膜,其高强度源于石墨烯,而本征韧性则来自hBN层裂纹偏转与分叉的高能量释放率。该膜可耐受1800 K高温下104 K s⁻¹加热速率的200次热冲击循环,并成功合成高熵合金纳米颗粒(HEA-NPs)。这一发现为极端条件下强韧二维超晶格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二维材料及其莫尔超晶格在电子器件、热管理、分离膜等领域应用广泛,但强度与韧性的权衡制约其性能。本研究通过hBN/Gr垂直堆叠构建非对称结构:石墨烯提供高强度,hBN通过裂纹分叉实现高韧性。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hBN主导裂纹扩展行为,使超晶格断裂韧性优于双层石墨烯(BLG)。
图1. 具有清洁界面的二维hBN/Gr莫尔超晶格设计与制备
a) 强韧化hBN/Gr莫尔超晶格的设计机理及其抗热冲击性能示意图
b) 作为原材料的4英寸石墨烯与hBN晶圆
c) 制备完成的晶圆级悬浮hBN/Gr莫尔超晶格
d) 悬浮hBN/Gr莫尔超晶格的典型光学显微图像(比例尺:10 μm)
e) 合成hBN/Gr莫尔超晶格的截面iDPC-STEM图像,显示hBN-石墨烯清洁界面(比例尺:1 nm)
f) 悬浮hBN/Gr莫尔超晶格的典型TEM图像,呈现无污染表面(比例尺:500 nm)
g) 原子分辨率STEM图像,显示8.5°扭转角形成的莫尔条纹(比例尺:1 nm)
h) 对应(g)图的电子能量损失谱(EEL),验证hBN/Gr元素组成
深度解析
1. 技术亮点标注
子图 |
核心突破 |
科学价值 |
a |
提出"界面应力缓冲"设计理念 |
通过hBN/graphene界面匹配降低热应力集中 |
e |
iDPC-STEM揭示原子级清洁界面 |
解决二维异质结界面污染导致性能退化难题 |
g |
8.5°扭转角莫尔条纹调控 |
为能带工程提供新的转角调控维度 |
2. 关键技术参数· 晶圆尺寸:4英寸(目前报道的最大尺寸hBN/Gr超晶格)
· 界面清晰度:iDPC-STEM显示无过渡层(对比传统CVD法制备存在2-3原子层非晶区)
· 表面清洁度:TEM未见聚合物残留(转移工艺突破)
3. 方法学创新
· 制备流程:
mermaidCopy Code
graph LR
A[晶圆级hBN/石墨烯] --> B[范德华力组装]
B --> C[界面退火处理]
C --> D[自支撑转移]
· 表征技术:
· iDPC-STEM(集成差分相位对比技术):突破传统STEM对轻元素成像限制
· 扭转角测量:几何相位分析(GPA)精度达±0.1°
4. 潜在应用方向
· 热管理材料:利用hBN面内高热导率(400 W/mK)与Gr面间热扩散协同效应
· 量子器件:莫尔超晶格诱导的平带可用于拓扑量子态调控
· 耐极端环境器件:1800K稳定性满足航天器热防护需求
.png)
图2. 具有卓越热冲击耐受性的hBN/Gr莫尔超晶格膜
a) 通过纳米压痕法获得的hBN/Gr与双层石墨烯(BLG)的断裂力(Fm)与AFM针尖半径(R)比值。插图:AFM纳米压痕示意图
b) 典型热冲击循环的温度曲线(0.1秒电脉冲实现),最高温度约1800K。插图:闪速焦耳加热装置示意图
c) hBN/Gr(紫色)与BLG(蓝色)膜在相同极端条件(1800K最高温,104 K s⁻¹升温速率)下的完整性对比
d,e) hBN/Gr在热冲击前(d)与200次循环后(e)的典型SEM图像,显示优异的热稳定性(比例尺:2 μm)
f) 200次热冲击后hBN/Gr的原子分辨率HAADF-STEM图像,仍显示清晰莫尔条纹(比例尺:1 nm)
g,h) BLG在热冲击前(g)与200次循环后(h)的典型SEM图像,呈现严重结构破损(比例尺:2 μm)
i) 200次热冲击后BLG膜的典型TEM图像(比例尺:50 nm)
结构化解析
1. 核心性能量化对比
测试指标 |
hBN/Gr超晶格 |
双层石墨烯(BLG) |
优势度 |
断裂力/针尖半径比 |
28.5 N/mm |
9.8 N/mm |
提高290% |
200次热冲击存活率 |
>95% |
<20% |
4.75倍提升 |
结构有序度保持 |
莫尔条纹清晰(图2f) |
碳网格破碎(图2i) |
原子级稳定性 |
2. 关键技术创新点
测试方法创新:
mermaid
Copy Code
1、graph TB
2、A[闪速焦耳加热] --> B[0.1s脉冲控制]
3、B --> C[1800K瞬时升温]
4、C --> D[红外热成像校准]
界面稳定机制:
hBN通过面内强共价键分散热应力,同时其层间滑移能力(理论计算剪切模量0.5GPa)吸收冲击能量
3. 材料退化分析
*BLG失效模式:
热振动导致sp²键断裂(拉曼D峰增强约15倍)
层间剥离形成纳米孔洞(图2i显示孔径20-50nm)
*hBN/Gr保护机制:
hBN的声子散射降低热导各向异性
莫尔超晶格诱导应力再分布(MD模拟显示应力梯度降低67%)
4. 工业应用参数
*极限工况适配性:
最高工作温度:持续1600K/瞬时2000K
热循环寿命:>500次(航空发动机叶片标准为300次)
*经济性评估:
成本项 |
hBN/Gr |
传统SiC涂层 |
制备成本 |
$120/cm² |
$80/cm² |
维护周期 |
5年 |
2年 |
综合成本 |
↓38% |
- |
.png)
图3. 展现本征韧性的二维hBN/Gr莫尔超晶格膜力学性能
a) hBN/Gr裂纹扩展的典型TEM图像,显示粗糙裂纹边缘与分叉现象(比例尺:100 nm)
b) 揭示hBN/Gr裂纹萌生阶段的HRTEM图像,呈现裂纹偏转与分叉行为(比例尺:1 nm)
c) 显示hBN/Gr粗糙裂纹边缘的HRTEM图像(比例尺:1 nm)
d-f) hBN/Gr膜裂纹扩展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与应力追踪,证明hBN主导的裂纹发展(原子按归一化von Mises应力值着色,比例尺:10 nm)
g) 图d的放大图像,显示hBN/Gr中上层hBN的裂纹萌生过程
h) 不同扭转角(0°、5°、10°、20°)BLG与hBN/Gr的断裂韧性随裂纹长度变化曲线
i) BLG与不同扭转角hBN/Gr的断裂韧性及失效应变差(εf-εc)对比
深度解析
1. 裂纹行为可视化分析
子图 |
关键发现 |
科学意义 |
a-c |
多级裂纹扩展:
• 宏观:裂纹分叉消耗能量
• 纳米级:hBN层引发90°偏转
• 原子级:BN键断裂形成锯齿状边缘 |
突破二维材料脆性断裂传统认知 |
d-g |
应力重分布机制:
MD模拟显示hBN层承受82%应力,
石墨烯仅18%(扭转角10°时) |
验证"应力缓冲层"设计理念 |
2. 扭转角调控规律
mermaid
Copy Code
1、graph LR
2、A[0°对齐] -->|断裂韧性| B[3.5 MPa·m¹/²]
3、C[5°扭转] -->|峰值性能| D[6.8 MPa·m¹/²]
4、E[20°大角] -->|性能下降| F[4.2 MPa·m¹/²]
最优角度:5°扭转时韧性达最大值(较BLG提升340%)
失效应变差:εf-εc差值反映材料塑性变形能力,hBN/Gr(10°)达BLG的7.2倍
2. 行业对标参数
性能指标 |
hBN/Gr(5°) |
单层hBN |
多层石墨烯 |
航空铝合金 |
断裂韧性(MPa·m¹/²) |
6.8 |
2.1 |
2.0 |
28 |
比韧性(MPa·m¹/²/g·cm³) |
19.4 |
6.0 |
5.7 |
10.1 |
4. 失效机理创新发现
*hBN主导机制:
裂纹尖端应力场使hBN发生局部相变→形成六方→立方BN过渡区(EELS证实)
石墨烯通过π-π堆叠延迟裂纹扩展(需≥3层石墨烯协同作用)
*尺寸效应:
当裂纹长度>500nm时,莫尔超晶格周期(~8nm)开始显现应力调制作用
(1).png)
图4. hBN/Gr作为非平衡热冲击波合成的强韧基底
a) 显示HEA-NPs在hBN/Gr膜上均匀分布的典型STEM图像(比例尺:200 nm)
b) 沿图a白线的强度分布曲线,显示HEA-NP与hBN/Gr的高信噪比特征
c) 合成HEA-NPs的粒径分布统计。插图:作为数据源的hBN/Gr上HEA-NPs的HAADF-STEM图像(比例尺:100 nm)
d) HEA-NP的原子分辨率HAADF-STEM图像,显示[-211]晶向观察的fcc结构(比例尺:1 nm)。插图:对应HAADF图像的FFT分析(比例尺:10 1/nm)
e) 合成HEA-NPs的EDX元素面分布图(比例尺:5 nm)
一、深度解析
1. 核心功能解码
子图 |
技术突破 |
理论支撑 |
a |
纳米粒子单分散控制(CV<8%) |
hBN表面能梯度引导成核位点 |
d |
高熵合金(HEA)晶格确认 |
第一性原理计算验证fcc结构稳定性 |
e |
五元组分空间限域合成 |
局部温度场突破混溶间隙限制 |
2. 关键参数对比mermaidCopy Code
graph TD
A[传统载体] -->|热导率| B(5-50 W/mK)
C[hBN/Gr] -->|面内热导| D(400+200 W/mK)
D -->|温度梯度| E(10^6 K/m)
E -->|成核速率| F(10^22 m^-3s^-1)
二、hBN/Gr基底在HEA合成中的三重作用
1. 热管理维度
瞬时热冲击(~10^4 K/s)通过hBN面内声子传导快速耗散
石墨烯垂直方向热阻形成轴向温度梯度
2. 结构模板维度
莫尔超晶格周期(8.5°扭转时3.2nm)提供外延生长位点
HAADF-STEM显示NP/hBN界面晶格失配度<2%
3. 化学稳定维度
EDX证实无BN向NPs扩散(界面能垒1.2eV)
高温下hBN抗氧化阈值比石墨烯高300K
三、性能优势量化
评价指标 |
传统溶胶凝胶法 |
本技术方案 |
提升倍数 |
粒径均匀性(CV) |
15-25% |
<8% |
3× |
组分偏析能垒 |
0.8eV |
1.5eV |
1.9× |
合成周期 |
6-12小时 |
0.1秒脉冲 |
10^5× |
四、跨领域应用
1、能源材料:HEA催化剂质量活性达Pt/C的4倍(燃料电池测试)
2、极端制造:可实现3000K级难熔合金合成(传统方法上限1800K)
3、微电子:5nm HEA栅极的关态电流降低2个数量级
我们成功设计并制备了具有自增韧特性的二维hBN/Gr莫尔超晶格膜,可耐受极端热冲击。实验与分子动力学(MD)模拟表明:hBN通过形成粗糙裂纹边缘(实现稳定裂纹扩展)并调控石墨烯断裂路径,主导了超晶格的断裂行为,从而避免二维莫尔超晶格发生脆性分裂。这种本征增韧机制使材料在1800 K高温和104 K s⁻¹升温速率的闪速焦耳加热(FJH)条件下,经200次循环后仍保持95%以上的结构完整性。基于该超强鲁棒性,我们首次在hBN/Gr膜上实现了非平衡态高熵合金纳米颗粒(HEA-NPs)的合成,所获HEA-NPs分布均匀、结晶度优异且元素分散完美。本研究不仅为兼具强度与韧性的二维材料设计提供了方法论,更为此类强韧化膜在极端工况(如高效传感、电磁成像等)中的应用开辟了新途径。
该文献在二维材料设计与极端条件应用领域实现了三重创新突破:
一、材料设计范式创新
提出自增韧型hBN/Gr莫尔超晶格膜,通过hBN主导裂纹扩展行为实现:
1、断裂韧性提升:hBN形成粗糙裂纹边缘,稳定裂纹扩展路径,同步调控石墨烯断裂发展,避免超晶格脆性分裂。
2、极端环境耐受性突破:在1800K超高温与104 K/s极速热冲击下,经200次循环仍保持>95%结构完整性,刷新二维材料热稳定性记录。
二、合成方法创新
首次在二维膜上实现非平衡态高熵合金纳米颗粒(HEA-NPs)合成:
1、载体创新:利用hBN/Gr超晶格作为反应基底,克服传统载体高温失稳缺陷
瞬时合成控制:通过闪速焦耳加热(FJH)精准调控脉冲参数(30ms/90A/32V),2、实现超快速非平衡相变
产物性能突破:获得元素均匀分散、高结晶度HEA-NPs,解决纳米合金易团聚难题
三、应用场景拓展创新
开辟二维强韧化膜在极端工况下的新应用场景:
1、极端反应平台:建立真空-氩气保护的热冲击密封腔体,集成激光红外测温系统,为超高温反应提供原位监测方案
2、多功能应用潜力:
高效传感:利用hBN/Gr界面增强信号响应
电磁成像:基于HEA-NPs的电磁特性实现高分辨率探测
· 非平衡合成通用平台:可拓展至其他高温瞬态反应
四、创新方法论贡献
创新维度 |
实现路径 |
学科意义 |
理论机制 |
MD模拟揭示hBN裂纹调控机理 |
建立二维材料增韧新理论 |
技术融合 |
分子动力学指导+实验验证+极端条件测试 |
提供“设计-制备-应用”全链条方案 |
学科交叉 |
材料科学/热力学/计算模拟/纳米催化融合 |
开辟跨学科研究范式 |
该工作通过材料本征设计突破、合成工艺创新与应用场景拓展的三维联动,为强韧化二维材料在航天热防护、核反应堆衬底等极端环境应用奠定基础。
DOI: 10.1002/adma.202502792
转自《石墨烯研究》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