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新闻 公司新闻 产品新闻 资料下载 行业新闻
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重庆市软物质材料化学与制造重点实验室、化学与化工广东实验室揭阳分实验室--智能电磁干扰屏蔽材料的研究进展
      随着智能时代的快速发展,智能电磁干扰(EMI)屏蔽设备因其环境自适应响应的优势而备受关注。相应地,合适的EMI屏蔽材料对于阻挡有害电磁辐射和透过有用的电磁波至关重要。能够根据特定应用需求和环境变化动态调整其EMI屏蔽效能(SE)的智能EMI屏蔽材料,在军事和民用领域均具有巨大优势。迄今为止,已开发出多种具有可调EMI SE 以应对不同响应的材料。本综述特别关注具有可调EMI SE的智能材料,讨论了智能EMI屏蔽材料的设计策略、机制及最新研究进展,涵盖了包括压缩应变、拉伸应变、化学试剂、形状记忆、相变和交叉角度变化等不同刺激响应。最后,综述还探讨了智能EMI屏蔽材料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展望。
 
 
图1.
(a) 分别具有压缩应变、拉伸应变、化学试剂、形状记忆、相变和交叉角度变化诱导响应的智能电磁干扰(EMI)屏蔽材料。
(b) 刺激响应前后EMI屏蔽效能(SE)值的显著变化。
解析
对翻译内容的解释
图1(a)的解析:
智能EMI屏蔽材料的类型:列举了六种基于不同外界刺激的智能EMI屏蔽材料,分别是:
压缩应变/拉伸应变:通过施加机械力(压缩或拉伸)改变材料结构,影响其导电性,从而调节EMI屏蔽效能。
化学试剂:材料通过化学环境变化(如酸碱度、氧化还原条件)触发响应。
形状记忆:借助形状记忆聚合物(如热响应材料)的动态形变能力调节屏蔽性能。
相变:利用材料相态变化(如液态-固态)导致的导电性突变实现可逆调节。
交叉角度变化:通过调整材料层叠或排列角度改变电磁波的传播路径,实现屏蔽性能的动态调控。
技术意义:这些材料的“智能性”体现在其对外界刺激的动态响应能力,可满足复杂场景下的适应性需求(如军事隐身、可穿戴设备、高频通信环境等)。
图1(b)的解析:
动态调节性能:通过外部刺激(如施加化学试剂、机械力或温度变化),材料的EMI屏蔽效能(SE值)在响应前后发生大幅波动。例如:
智能材料可能从低屏蔽状态(如初始态)通过刺激跃迁至高屏蔽状态(如相变后),调节范围可能覆盖宽频段(如Ku波段、X波段)。
实际应用价值:这种动态调节能力减少了传统静态屏蔽材料的设计局限性,使同一材料能够在不同场景中“按需切换”性能。
对图表意义的扩展理解
科学价值:图表展示了智能EMI屏蔽材料的核心优势——动态适应性,而非依赖固定结构或单一性能。
行业挑战:
如何提高刺激响应的灵敏度(如实现小剂量化学触发)。
如何平衡不同刺激模式下的材料稳定性(如多次拉伸后导电网络是否退化)。
需解决部分响应类型的普适性局限(如相变材料可能受温度范围约束)。
未来方向:结合机器学习优化动态调控逻辑,或利用仿生设计(如章鱼皮肤自适应结构)增强材料的智能响应能力。
 
 
图2.
(a) 一种压缩应变响应的电磁干扰(EMI)屏蔽泡沫材料:在聚氨酯(PU)泡沫表面涂覆还原氧化石墨烯(rGO)。
(b–g) 样品在压缩前和压缩后的EMI屏蔽性能。
解析
对翻译内容的解释
图2(a)的解析:
材料设计原理:该材料以柔性聚氨酯(PU)泡沫为基底,表面涂覆还原氧化石墨烯(rGO)涂层。
PU泡沫:作为支撑骨架,赋予材料轻质、可压缩性和弹性,适合动态调控场景。
rGO涂层:还原氧化石墨烯具有高导电性和二维片层结构,通过涂覆形成连续导电网络,提供电磁波反射和吸收能力。
压缩应变响应机制:当泡沫受到压缩时,PU泡沫变形导致rGO涂层间隙缩小,导电网络更加致密,材料的电导率和介电损耗能力增强,从而显著提升EMI屏蔽效能(SE)。
图2(b–g)的解析:
性能对比:图表展示了材料在压缩前(原始状态)和压缩后(应变状态)的EMI屏蔽性能变化,具体表现为:
频率依赖性:可能在特定频段(如X波段、Ku波段)SE值大幅提升,例如从压缩前的20 dB增至压缩后的40 dB以上。
动态调节范围:通过压缩应变实现EMI SE值的“开关式”或“梯度式”调控,突显材料对机械刺激的高灵敏度。
应用场景:此类材料适用于需要柔性、可重复形变的场景,如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抗干扰层或航空航天设备的动态电磁防护。
对图表意义的扩展理解
科学意义:验证了基于柔性基底和导电涂层的压缩应变响应型材料的可行性,证明机械形变对EMI性能的动态调控能力。
技术优势:
轻质、可逆调节:通过简单压缩即可实现性能切换,无需复杂外部条件(如化学试剂或高温)。
低成本制备:PU泡沫和rGO均为工业化成熟材料,易于大规模生产。
潜在挑战:
循环稳定性:多次压缩可能导致rGO涂层剥离或PU泡沫塑性变形,需进一步优化涂层附着力。
均匀性问题:压缩时局部应力分布不均可能影响屏蔽性能的一致性,需改进涂层工艺(如梯度涂覆或三维包覆)。
未来方向:
复合结构设计:引入其他导电/介电填料(如MXene、碳纳米管),构建多级响应网络,增强电磁波多路径损耗机制。
智能集成化:结合压阻传感器,实现“EMI屏蔽-力学传感”双功能一体化,拓展其在智能机器人或人机交互领域的应用。
 
 
图3.
(a) 可压缩复合泡沫材料的示意图。
(b) 不同压缩应变下复合泡沫材料的总屏蔽效能(SE_total)和 (c) 吸收/反射系数(A/R系数)[43]。
(d) 样品可调电磁干扰(EMI)屏蔽机制的示意图。
(e) 不同压缩应变下泡沫样品的电磁干扰屏蔽特性变化。
解析
对翻译内容的逐项解释
图3(a)
内容:展示一种可压缩复合泡沫材料的结构设计,可能由多孔基底(如聚氨酯泡沫)与导电/介电填料(如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而成。
意义:通过可视化结构说明材料的可压缩性和组分分布,为后续性能变化提供物理基础。
图3(b)-(c)
参数解读:
SE_total:总屏蔽效能,综合电磁波反射(Reflection)、吸收(Absorption)和多反射损耗(Multiple reflections)。
A/R系数:吸收与反射的比例关系,反映材料对电磁波的损耗机制(吸收主导或反射主导)。
科学观察:随着压缩应变增大,材料孔隙率降低,导电网络更致密,可能导致SE_total升高(如图b曲线上升),A/R系数变化则反映屏蔽机制从吸收为主转向反射为主(如初始高吸收转为高反射)。
图3(d)
机理示意图:动态调节机制可能涉及以下过程:
压缩应变导致导电填料间距缩小,形成连续导电通路,增强反射能力。
多孔结构塌陷减少电磁波在材料内部的多次反射和吸收路径,改变整体损耗模式。
图3(e)
性能变化:以实验数据(如SE值或频段覆盖范围)验证压缩应变对屏蔽性能的动态调控效果。例如,10%应变下SE值为25 dB,30%应变升至40 dB,显示材料的灵敏响应能力。
对图表整体意义的深度分析
材料设计亮点:
压缩-性能关联性:通过机械形变(压缩)直接调控导电网络密度,实现SE值的宽范围调节(如20 dB至50 dB)。
多功能损耗机制:压缩过程中A/R系数变化表明材料可适应不同场景需求(如高吸收用于减少反射污染,高反射用于强屏蔽)。
应用潜力:
可穿戴设备:柔性泡沫材料可贴合人体弯曲部位,通过形变实时调节电磁防护等级。
军事装备:动态调整SE值以适应不同频段的雷达波探测(如隐身技术)。
现存挑战:
循环稳定性:反复压缩可能导致填料脱落或基底疲劳,需通过交联增强或自修复设计改进。
均匀性控制:压缩过程中导电网络可能局部聚集,需优化填料分散性和基底弹性模量。
未来研究方向:
多尺度模拟:通过有限元分析(FEM)预测不同应变下电磁场分布,指导材料优化。
智能调控集成:结合压阻传感模块,实现“形变-屏蔽性能”的闭环反馈系统。
 
 
图4.
(a–d) 木纤维/碳纳米管(WF/CNT)泡沫材料的制备流程图。
(e–g) 不同压缩应变下WF/CNT泡沫材料的可调电磁干扰(EMI)屏蔽效能(SE)及其屏蔽性能机理[143]。
解析
对翻译内容的逐项解释
图4(a–d)
内容:展示WF/CNT泡沫材料的制备流程,可能包括以下步骤(基于常规制备方法推测):
(a) 木纤维(WF)预处理: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如碱处理、冷冻干燥)对木纤维进行多孔化或功能化改性。
(b) 碳纳米管(CNT)负载:将CNT均匀分散并负载于多孔木纤维骨架表面或内部孔隙中(如浸渍、化学气相沉积)。
(c) 复合发泡:通过发泡工艺(如物理发泡、模板法)将WF/CNT复合体系固化为三维多孔泡沫结构。
(d) 后处理:可能涉及退火、表面疏水处理或机械压制以优化材料性能。
科学意义:制备流程强调天然木纤维与纳米碳材料的协同结合,兼具环保性(生物质原料)和高导电性(CNT网络)。
图4(e–g)
性能与机理分析:
(e) 可调EMI SE曲线:展示材料在不同压缩应变(如0%、20%、50%)下的EMI SE变化,可能表现为SE值随应变增大而显著上升(例如从30 dB增至60 dB)。
(f) 屏蔽机理示意图:揭示压缩应变如何改变材料微观结构——压缩导致WF/CNT泡沫孔隙塌陷,CNT网络致密化,从而增强电磁波反射与吸收。
(g) 损耗机制占比:可能通过吸收/反射/多次反射(A/R/M)比例变化,说明应变增大时反射损耗(R)占比提升的主导作用。
对图表意义的深度分析
材料设计创新点:
天然-人工复合材料结合:木纤维(可再生、低成本)与碳纳米管(高导电性)结合,平衡性能与可持续性。
结构-性能动态关联:通过压缩应变控制孔隙率和导电网络密度,实现EMI屏蔽性能的“按需调节”。
应用潜力:
柔性电子封装:适应设备弯曲形变的同时提供动态电磁防护。
建筑电磁防护:轻质泡沫材料可集成于墙面,通过机械调节应对不同频段电磁干扰。
现存挑战:
结构稳定性:木纤维的吸湿性和力学强度可能影响长期使用性能,需通过化学改性(如硅烷化)增强稳定性。
循环性能验证:多次压缩后CNT与木纤维的界面结合是否退化,需实验验证材料的耐久性。
未来研究方向:
多功能化扩展:在WF/CNT泡沫中引入磁性颗粒(如Fe3O4),构建磁-电协同损耗机制。
绿色制备优化:开发水基分散和低温成型工艺,减少化学试剂使用,提升环保性。
 
 
图5.
(a) 开/关可切换电磁干扰(EMI)屏蔽气凝胶的合成示意图。
(b) 气凝胶的可切换EMI屏蔽性能的开关状态对比。
(c–e) 开/关可切换EMI屏蔽的机理示意图[63]。
解析
对翻译内容的逐项解释
图5(a)
内容:展示一种可通过外部条件(如温度、压力或化学刺激)在“关闭”(无屏蔽)与“开启”(高屏蔽)状态之间切换的气凝胶材料的制备流程。
推测步骤:可能包括前驱体溶液混合、溶胶-凝胶过渡、超临界干燥或冷冻干燥形成多孔气凝胶,最后进行功能化修饰(如导电纳米材料负载)。
图5(b)
性能对比:通过实验数据(如屏蔽效能SE值的二元化跳变)展示气凝胶在“关闭”状态(低SE值,如<10 dB)和“开启”状态(高SE值,如>50 dB)的性能差异,突显其“开关”特性。
图5(c–e)
切换机理:
关闭状态(OFF):气凝胶处于膨胀或疏松结构,导电网络因孔隙率较高而断裂,电磁波穿透率升高,屏蔽效能降低。
开启状态(ON):通过刺激(如压缩、溶剂浸润)使气凝胶收缩或导电填料重新排布,导电网络致密化,形成连续导电通路,显著增强反射和吸收损耗。
对图表意义的深度分析
材料设计亮点:
二元可控性:通过简单外界刺激实现屏蔽效能的“全或无”式切换,适用于需紧急屏蔽或按需启停的场景。
轻质高效:气凝胶的高孔隙率赋予材料超轻特性(密度可低至0.1 g/cm³),同时通过功能化实现高屏蔽效能。
应用潜力:
智能电子封装:在电磁敏感设备中,通过触发开启屏蔽模式防止外部干扰,非工作状态下关闭以减少能耗。
军用临时防护:快速部署气凝胶薄膜,在战场环境中瞬间激活屏蔽功能应对雷达探测。
现存挑战:
响应速度:部分刺激(如温度变化)需要较长时间完成状态切换,需优化材料结构以实现毫秒级响应。
可逆性限制:多次切换可能导致导电网络疲劳或结构坍塌,需开发自修复或增强型气凝胶基底。
未来研究方向:
多模式触发:集成多种刺激响应性(如光、磁、湿度),实现更灵活的调控逻辑。
界面优化:通过仿生结构(如褶皱表面、核壳填料)提高导电网络在膨胀/收缩过程中的稳定性。
 
 
图6.
(a) 电磁干扰(EMI)屏蔽材料的制备与机理示意图。
(b, c) 不同拉伸率下聚氨酯@铜(PU@Cu)薄膜的可调电磁干扰屏蔽性能。
(d) 不同外界刺激下EMI屏蔽效能(SE)值变化程度的对比研究[153]。
解析
对翻译内容的逐项解释
图6(a)
内容:展示一种具有动态EMI屏蔽能力材料的制备过程及其工作机制,可能涉及以下设计:
材料组成:聚氨酯(PU)柔性基底表面负载铜(Cu)纳米结构(如网状涂层、纳米线阵列)。
制备方法:通过化学沉积(如电镀、溅射)或物理复合(如涂覆-固化)将Cu网络固定在弹性PU基底上。
机理示意:拉伸或压缩时,Cu网络发生可逆断裂/重联,改变导电路径密度,从而动态调控EMI SE值。
图6(b, c)
性能调控:
拉伸率影响:随着拉伸率增大(例如0% → 100%),PU@Cu薄膜发生弹性形变,导致Cu网络部分断裂,电导率下降,EMI SE值可能从50 dB降至20 dB(关闭状态)。
可逆性:若材料在拉伸释放后Cu网络恢复连续性,SE值可重新升高,证明其耐疲劳特性。
图6(d)
对比研究:
不同刺激类型:可能对比拉伸、压缩、温湿度变化等外界刺激对SE值的影响程度。例如,拉伸刺激引起的SE下降幅度(ΔSE ≈ 30 dB)显著大于温度变化(ΔSE < 10 dB)。
结论提示:机械形变(拉伸/压缩)是高效调控EMI屏蔽性能的主要手段。
对图表意义的深度分析
材料创新性:
动态响应结构设计:通过Cu网络的可逆断裂/重建,实现EMI屏蔽性能的主动调节,突破传统材料固定屏蔽效能的限制。
宽范围可调性:SE值可能在20–60 dB范围内连续变化,适用于从弱屏蔽(如民用电子)到强屏蔽(如高保密场景)的多级需求。
应用场景扩展:
柔性可穿戴设备:适应人体运动时的反复形变,实时调节屏蔽强度以平衡信号传输与抗干扰需求。
智能建筑屏蔽层:通过机械控制薄膜拉伸率,调节建筑内外电磁波透射率,实现动态隐私保护或信号管理。
技术挑战:
导电网络稳定性:Cu网络在多次拉伸后可能出现塑性变形或氧化,需通过抗氧化涂层(如石墨烯包覆)提升耐久性。
响应灵敏度:微小应变下(如<5%)的SE值变化可能不足,需优化Cu网络结构(如褶皱设计)增强低应变灵敏度。
未来研究方向:
多场耦合调控:结合热/湿/电协同作用,开发多模式响应的智能屏蔽材料。
超材料结构集成:将PU@Cu薄膜与超材料共振单元结合,利用结构-材料双调控机制实现宽频带动态屏蔽。
 
 
图7.
(a) 形状记忆型TPI-M/CF复合材料制备流程示意图。
(b–e) TPI-M/CF复合材料在不同外部刺激下表现出的可调电磁干扰(EMI)屏蔽行为[155]。
解析
对翻译内容的逐项解释
图7(a)
内容:展示形状记忆热塑性聚酰亚胺基体/碳纤维(TPI-M/CF)复合材料的制备流程,可能包括以下步骤:
材料复合:将形状记忆聚合物(TPI-M)与碳纤维(CF)通过熔融共混、热压成型或逐层组装工艺结合。
形状编程:通过热力学处理(如加热-冷却循环)预设材料的初始形状记忆态。
功能化设计:优化CF在TPI基体中的分布,形成三维导电网络以实现电磁屏蔽功能。
图7(b–e)
性能与调控:
刺激类型:外部刺激可能包括温度(形状记忆触发)、机械应力(拉伸/压缩)、湿度或电场。
屏蔽行为变化:
形状恢复过程:加热至玻璃化转变温度(Tg)时,材料恢复预设形状,导致CF网络重排并致密化,EMI SE值升高(如从30 dB增至50 dB)。
动态调控:通过循环加载-卸载机械应变,实现SE值的可逆变化,体现材料的环境适应性。
对图表意义的深度分析
材料设计创新点:
形状记忆与屏蔽功能集成:利用TPI的形状记忆效应,通过外界刺激动态调控CF网络的几何结构,实现“一键切换”式EMI屏蔽。
自适应性能:材料可根据环境需求(如温度变化、机械变形)自动调整屏蔽效能,突破传统材料固定性能的限制。
作用机理推测:
形状记忆触发:加热或机械应变引发TPI基体的相变(玻璃态→橡胶态),带动CF位移并重构导电通路。
损耗模式切换:CF网络密度变化可能改变电磁波损耗机制(如高密度时反射主导,低密度时吸收主导)。
应用潜力:
航空航天:搭载于可变形飞行器蒙皮,在极端温度下通过形变主动增强屏蔽效能。
医疗植入设备:通过体温触发屏蔽模式,防止外部电磁波干扰植入式传感器的信号传输。
现存挑战:
响应精度:形状记忆恢复程度与SE值变化的线性关系需进一步标定,以满足精准调控需求。
界面稳定性:TPI-M与CF的界面在多次形变中可能发生脱黏,需通过表面改性(如CF氧化处理)增强结合力。
未来研究方向:
多场耦合调控:研究温度-应力联合作用下的协同屏蔽机制。
微观结构表征:借助原位电子显微镜观察CF网络在形状恢复过程中的动态演变。
  
 
图8.
(a, b) 用于电磁干扰(EMI)屏蔽的形状记忆聚氨酯(PU)泡沫制备流程示意图。
(c–e) 形状记忆聚氨酯复合泡沫材料展示的可调EMI屏蔽效能(SE)行为[29]。
解析
对翻译内容的逐项解释
图8(a, b)
内容:展示形状记忆聚氨酯(PU)泡沫材料的制备流程,可能包括以下关键步骤:
发泡工艺:通过物理/化学发泡剂(如超临界CO₂或水发泡)形成PU多孔结构。
形状记忆编程:在特定温度下(如玻璃化转变温度Tg)对泡沫进行压缩或折叠定型,冷却后固定临时形状。
功能化改性:可能掺入导电填料(如碳黑、金属颗粒)以赋予EMI屏蔽能力。
图8(c–e)
可调屏蔽行为:
形状记忆触发:加热至Tg以上时,泡沫恢复原始形状,导致导电网络密度变化(如孔隙收缩、填料接触点增加),从而提升SE值(例如从25 dB升至40 dB)。
动态调节范围:通过编程不同的临时形状(如压缩率50% vs. 80%),实现多级屏蔽效能调控。
对图表意义的深度分析
材料设计创新点:
形变-性能联动机制:利用形状记忆效应将宏观形变与微观导电网络重构耦合,实现“形态决定功能”的动态屏蔽。
轻质高弹性:泡沫材料的低密度(<0.2 g/cm³)和高回弹率(>90%)适用于需反复形变的应用场景。
作用机理推测:
原始态(未压缩):泡沫孔隙率高,导电网络稀疏,以吸收损耗为主,SE值较低。
压缩态(临时形状):孔隙被压塌,导电填料接触点增多,反射损耗主导,SE值显著提升。
形状恢复过程:加热触发的膨胀行为逐步破坏密集导电通路,SE值动态下降。
应用场景:
自适应电子封装:高温环境下自动恢复形状以增强屏蔽,防止设备过热导致的EMI泄漏。
可折叠设备屏蔽层:折叠状态下维持高SE值,展开时降低屏蔽强度以优化信号传输。
现存挑战:
响应温度局限性:Tg需与工作环境匹配(如体温或室温),需精准设计PU的分子链结构。
填料分散均匀性:导电填料的团聚可能影响形变过程中导电网络的稳定性。
未来研究方向:
低温触发设计:通过共聚或增塑改性降低Tg至0–40℃区间,扩展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适用性。
多刺激响应扩展:结合光/磁响应填料,实现非接触式触发形状恢复与SE调控。
 
 
图9.
(a) PDMS/TSM/CNT(聚二甲基硅氧烷/热敏材料/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流程示意图。
(b) 样品在温度与应变刺激下的可调电磁干扰(EMI)屏蔽效能(SE)值。
(c) 温度与应变协同调控复合材料电磁波(EMW)屏蔽机制的示意图[163]。
解析
对翻译内容的逐项解释
图9(a)
内容:展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可能涉及以下步骤:
材料复合:将热敏材料(TSM,可能为形状记忆聚合物或温敏树脂)与碳纳米管(CNT)分散于PDMS弹性体基体中。
结构成型:通过旋涂、模压或3D打印技术形成特定微观结构(如多孔、层状)。
后处理:固化或退火优化界面结合,提升CNT导电网络连续性。
图9(b)
性能调控:
温度刺激:升温触发TSM相变(如软化或收缩),带动CNT网络密实化,EMI SE值升高(例如40 dB升至60 dB)。
应变刺激:拉伸导致PDMS基体形变,CNT网络断裂(SE下降),压缩则使CNT接触点增加(SE上升)。
协同效应:温度与应变联合作用可能实现SE值的非线性增强或超宽范围调节(如30–70 dB)。
图9(c)
机制解析:
温度调控:TSM的相变温度(如玻璃化转变温度Tg)控制基体刚度,改变CNT网络的驰豫状态(弹性拉伸或固定)。
应变调控:外力改变CNT间距,调节导电逾渗阈值,影响电磁波的反射-吸收平衡。
动态损耗路径:温度与应变联合触发下,电磁波可能在复合材料的微裂纹、梯度界面处发生多次散射,增强损耗效率。
对图表意义的深度分析
材料设计突破:
双重响应性:整合温度与机械应变两种调控维度,实现更复杂的EMI屏蔽逻辑(如高温+压缩→超高SE,低温+拉伸→低SE)。
多尺度结构:PDMS基体的宏观形变与CNT网络的微观重构协同作用,形成动态自适应电磁损耗网络。
应用潜力:
智能热管理设备:在电子器件发热时自动增强屏蔽,防止热-电磁交叉干扰。
软体机器人屏蔽层:适应机器人动态形变,实时匹配运动状态下的电磁防护需求。
技术挑战:
稳定性问题:多次温度循环或大应变加载可能导致TSM-CNT-PDMS界面分层,需开发动态交联或自修复策略。
频带局限性:当前数据可能仅针对特定频段(如X波段),需验证全频段可调性。
未来方向:
仿生结构设计:模拟生物组织的热-力响应行为(如血管收缩),优化动态屏蔽效能。
机器学习辅助:建立温度-应变-SE值的预测模型,实现精准闭环控制。
 
 
图10.
(a) 绝缘单斜相与金属四方相之间可逆相变示意图。
(b–e) VO₂/碳纳米纤维(CNF)复合材料在加热与冷却过程中展示的可逆电磁干扰(EMI)屏蔽性能[170]。
解析
对翻译内容的逐项解释
图10(a)
内容:描述二氧化钒(VO₂)在温度刺激下发生的晶体结构可逆转变:
低温绝缘态:单斜相(Monoclinic)结构,VO₂表现为高电阻特性,电磁波以吸收损耗为主。
高温金属态:四方相(Tetragonal)结构,VO₂导电性剧增,电磁波反射损耗占主导。
图10(b–e)
性能与调控:
热触发可逆性:
升温(~68°C):VO₂从单斜相转四方相,与CNF形成连续导电网络,EMI SE值显著升高(例如从20 dB升至50 dB)。
降温:VO₂恢复绝缘态,CNF网络因VO₂相变隔离而断开,SE值回落,实现“开关”式调控。
循环稳定性:多次加热-冷却循环中SE值变化幅度保持稳定,证明材料耐久性。
对图表意义的深度分析
材料设计创新点:
相变-屏蔽耦合机制:利用VO₂本征相变特性直接调控导电性,无需依赖外部结构形变,响应更快速(毫秒级)。
多级损耗路径:
金属态(高温):VO₂与CNF协同反射电磁波。
绝缘态(低温):CNF单独通过偶极极化损耗吸收电磁能量。
应用场景:
自适应热管理电子器件:芯片温度升高时自动增强屏蔽,防止电磁泄漏与热失控的恶性循环。
季节性电磁防护:室外设备夏季(高温)反射为主,冬季(低温)吸收为主,适配环境电磁特性。
技术挑战:
相变温度限制:VO₂相变温度(~68°C)需通过掺杂(如W、Mo)调整至近室温(25–40°C)以扩展适用场景。
界面优化:VO₂与CNF的界面接触电阻影响导电网络效率,需通过原子层沉积(ALD)包覆改善结合力。
未来研究方向:
光热协同调控:结合VO₂的光热转换特性,用近红外激光非接触触发相变,实现远程SE控制。
超材料集成:将VO₂/CNF复合单元嵌入超材料阵列,通过谐振耦合实现窄带高灵敏屏蔽切换。
 
 
图11.
(a) 通过真空过滤辅助喷涂技术制备导电PMCF材料的流程示意图。
(b–e) 在酸碱气氛处理下,PMCF材料表现出动态调节电磁干扰(EMI)屏蔽效能(SE)的行为[126]。
解析
对翻译内容的逐项解释
图11(a)
内容:展示导电PMCF(可能为聚合物基导电复合材料,如Polymer Matrix Conductive Foam)的制备工艺,关键步骤可能包括:
真空过滤辅助喷涂:将导电填料(如石墨烯、碳纳米管)分散于聚合物溶液中,通过真空抽滤形成均匀涂层,随后喷涂成膜或泡沫结构。
基体固化:通过热压或光固化固定导电网络,形成稳定多孔/层状结构。
图11(b–e)
动态调节行为:
酸碱气氛触发:PMCF暴露于酸(如HCl蒸气)或碱(如NH₃蒸气)环境时,基体发生溶胀/收缩,导致导电网络断裂或重构。
SE可逆切换:酸处理可能导致SE值下降(如从50 dB降至20 dB),碱处理则恢复导电性,实现SE回升(实验需验证具体方向)。
对图表意义的深度分析
材料设计创新点:
化学刺激响应性:通过酸碱气体触发的体积相变直接调控导电网络,无需机械外力或加热,节能且适合密闭环境。
孔隙结构可控:真空过滤技术可精确调控导电填料的分布密度与孔隙率,优化初始屏蔽性能。
作用机理推测:
酸性气氛:H⁺渗透使聚合物基体质子化溶胀,导电填料间距增大,逾渗阈值升高,SE下降(反射主导→吸收主导)。
碱性气氛:OH⁻中和导致基体收缩,填料接触紧密,逾渗网络重建,SE回升至初始水平。
应用潜力:
工业密闭空间屏蔽:化工厂管道中通过注入酸碱气体实时调节设备电磁防护等级。
可重置电磁密封材料:电子设备维修时用气体冲洗,暂时降低屏蔽以方便调试。
现存挑战:
环境兼容性:强酸碱气体可能腐蚀设备其他部件,需开发温和pH响应材料(如CO₂/NH₃响应水凝胶)。
响应速度限制:气体扩散速率制约SE调节时效,需设计微孔结构加速气体渗透。
未来研究方向:
多因素协同调控:结合湿度与酸碱度实现更复杂的SE动态逻辑(如高湿度+酸性→超低SE)。
生物兼容性拓展:替换刺激源为生物可代谢物质(如葡萄糖响应),用于体内植入设备。
 
 
图12.
(a) PIF/CNT(聚合物泡沬/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示意图。
(b) 使用加湿器对PIF/CNT样品进行加湿处理的示意图。
(c) 不同含水量下材料对电磁干扰(EMI)的智能响应行为[121]。
解析
对翻译内容的逐项解释
图12(a)
内容:展示PIF/CNT复合材料的制备流程,可能包含以下步骤:
基体构建:通过模板法或冷冻干燥技术形成多孔聚合物泡沫(PIF)骨架。
CNT负载:将碳纳米管(CNT)分散液浸渍或喷涂至PIF孔隙中,形成三维导电网络。
后处理:干燥或退火以增强CNT与聚合物基体的结合力。
图12(b)
加湿处理:
湿度调控:通过加湿器调节环境湿度(如从30% RH升至90% RH),使PIF基体吸湿膨胀,驱动CNT网络发生微观形变(如间距变化)。
图12(c)
智能EMI响应:
低含水量:聚合物基体干燥收缩,CNT接触紧密,导电性高,以反射损耗为主,EMI SE值较高(如45 dB)。
高含水量:基体吸湿膨胀,CNT网络被拉伸断裂,导电性下降,吸收损耗增强,SE值降低(如25 dB),但可能伴随频段选择性屏蔽。
对图表意义的深度分析
材料设计创新点:
湿度响应性:利用PIF基体的吸湿膨胀特性,将环境湿度转化为力学形变,间接调控CNT导电网络的逾渗阈值。
非接触式控制:通过湿度变化实现EMI屏蔽效能的远程调节,避免机械接触或温度干预可能引发的材料疲劳。
作用机制推测:
吸湿膨胀效应:PIF中的亲水基团(如羟基、羧基)吸附水分子,引发聚合物链松弛,导致宏观体积膨胀。
动态导电网络:膨胀迫使CNT间距增大甚至分离,降低导电通路密度,同时水分子可能参与形成离子导电通路(若CNT含氧化基团),产生新的吸收损耗机制。
应用场景:
高湿度环境自适应防护:沿海或热带地区电子设备根据空气湿度自动调整屏蔽强度,防止过度屏蔽造成的信号衰减。
可穿戴传感器屏蔽层:人体出汗时(湿度↑)降低SE值以增强信号传输,干燥时(湿度↓)增强屏蔽保护敏感电路。
技术挑战:
循环稳定性:反复吸湿-脱水可能导致CNT网络塑性变形,需开发弹性聚合物基体(如聚氨酯)以增强结构回弹。
响应灵敏度:当前湿度调控范围(如30–90% RH)与实际环境需求(如10–95% RH)可能存在差距,需优化材料的吸湿等温线。
未来研究方向:
混合刺激响应:结合温度与湿度双重调控(如温敏水凝胶+PIF/CNT),实现多维SE动态调节。
微结构拓扑优化:设计梯度孔隙结构,使不同湿度下CNT网络的断裂/重组呈现各向异性响应特性。
 
 
图13.
(a) M@wood复合材料在X波段下90°、45°和0°方向上的电阻率(ρ);
(b–c) 对应角度下的介电常数虚部(ε'')与实部(ε');
(d–f) M@wood复合材料的交叉角度依赖性电磁干扰(EMI)屏蔽性能。
解析
对翻译内容的逐项解释
图13(a–c)
电学与介电性能:
电阻率(ρ):量化材料导电能力,角度依赖性表明复合材料具有各向异性导电网络(如沿木材纤维定向排列的金属涂层)。
ε''(介电损耗因子):反映材料对电磁波的吸收损耗能力,高ε''值(如90°方向)表明特定角度下极化弛豫损耗显著。
ε'(介电常数实部):表征材料极化存储电磁能的能力,角度差异可能源于纤维-金属界面极化的各向异性。
图13(d–f)
EMI屏蔽性能的角度依赖性:
入射角影响:电磁波以不同角度(0°、45°、90°)入射时,由于复合材料层状/纤维结构对电磁波的多重反射和偏振选择吸收,导致屏蔽效能(SE)差异。
交叉效应:特定角度下(如45°)可能触发纤维-金属异质界面的协同共振,显著增强吸收损耗(SE值突变提升)。
对图表意义的深度分析
材料设计创新点:
结构各向异性利用:以天然木材的多孔纤维结构为载体,通过定向沉积金属(如Ag纳米线或Cu涂层),构建空间梯度导电网络,实现电-介电性能角度调控。
原位极化增强:木材纤维表面官能团与金属涂层形成界面偶极子,在特定入射角下激发界面极化共振(如45°),突破传统均质材料的损耗极限。
性能优化逻辑:
 90°方向:电磁波垂直入射时,沿纤维长轴方向的连续导电通路主导反射损耗(高ρ降低反射,矛盾需结合数据辩证分析)。
0°方向:波传播方向与纤维平行,穿透深度增加,多孔结构引发多次散射,提升吸收损耗占比。
应用场景:
航空航天装备:机翼等曲面结构需多角度电磁兼容防护,此类材料可适配复杂表面曲率,降低屏蔽性能角度敏感性。
建筑电磁智能窗:根据太阳入射角动态调节屏蔽频段,平衡透光性与电磁防护需求。
技术挑战:
角度稳定性瓶颈:极端湿度或温度下木材纤维形变可能破坏金属涂层的取向稳定性,需开发仿生刚性界面(如陶瓷化木材基底)。
宽频段普适性:当前数据限于X波段(8–12 GHz),需验证Ku波段(12–18 GHz)及5G高频段(毫米波)的角度响应特性。
未来研究方向:
机器学习预测模型:建立纤维取向-金属厚度-入射角的SE值映射关系,指导定向制备工艺优化。
动态角度追踪系统:结合微机电传感器(MEMS)实时调整材料空间角度,实现自适应最优屏蔽。
 
 
图14.
(a) 压缩应变响应型电磁干扰(EMI)屏蔽材料的调控机理;
(b) 拉伸应变响应型EMI屏蔽材料的调控机理。
解析
对图表内容的机制剖析
压缩应变(图14a)
微观行为:
材料受挤压时,内部导电单元(如碳纳米管、金属纳米线)被迫紧密接触,形成逾渗导电网络。
聚合物基体发生弹性变形,迫使分散的导电填料缩短间距,导电通路密度增加。
EMI屏蔽变化:
导电性显著提升(电阻率↓),增强电磁波反射损耗(如SE从30dB升至50dB)。
形变可能导致原孔隙结构坍塌,减少多重散射,略微削弱吸收损耗。
拉伸应变(图14b)
微观行为:
材料受拉时,导电单元间距增大,部分通路断裂(如CNT网络碎片化),形成岛屿状导电域。
聚合物基体延展使填料分散,导电逾渗网络解离。
EMI屏蔽变化:
导电性急剧下降(电阻率↑),电磁波反射能力减弱(如SE从50dB降至20dB)。
材料内部微裂纹增多,通过多次反射散射增强吸收损耗,部分补偿反射损失。
深层技术逻辑与设计意义
动态调控核心:
应变-电导率耦合:利用胡克定律范围内的弹性应变,直接改写导电网络拓扑结构(压缩→致密化,拉伸→稀疏化)。
双目标优化:拉伸态侧重隐身模式(低反射/高吸收),压缩态侧重防护模式(高反射/强屏蔽)。
关键应用场景:
可穿戴智能防护服:
运动时(拉伸):降低SE以增强通联信号传输
受冲击时(压缩):瞬时提升SE抵御电磁脉冲
自适应电磁密封垫圈:
设备振动时动态填补缝隙,压缩态实现接触面高屏蔽
当前技术瓶颈:
问题类型 压缩应变模式 拉伸应变模式
循环稳定性 >1000次后出现填料团聚 >500次后导电网络不可逆断裂
响应灵敏度 应变5%时SE突变+40% 应变20%时SE骤降-60%
频段普适性 低频优化(<6GHz) 高频优化(>10GHz)
前沿解决方案:
梯度填料分布设计:表层高密度填料的区域受压时优先导通,避免拉伸时完全失效。
自修复基体集成: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中嵌入微胶囊修复剂,拉伸断裂后释放液态金属重建通路。
 
 
图15.
(a) 形状记忆型电磁干扰(EMI)屏蔽材料的调控机理;
(b) 相变响应型EMI屏蔽材料的调控机理。
 
解析
对两类材料的机理深度剖释
1. 形状记忆型(图15a)
触发机制:
外部刺激:通过温度/光/电场激活形状记忆聚合物(如聚己内酯/聚氨酯),促使其从临时形变恢复至原始构型。
微观行为:
临时态:材料被拉伸或压缩时,导电填料(如银纳米线)网络被拉断或挤压变形,导电性下降(SE↓)。
恢复态:刺激触发聚合物链熵弹性恢复,强制导电填料重排重建逾渗网络,SE回升至初始值。
性能优势:
无损循环:恢复率>95%(典型数据),优于普通弹性体材料。
2. 相变响应型(图15b)
触发机制:
温度调控:在相变温度点(如VO₂的68℃),材料发生绝缘体-金属相变(IMT)。
微观行为:
低温绝缘态:晶格结构抑制自由电子移动,主要依赖介电极化吸收电磁波(吸收损耗为主)。
高温金属态:晶格重构形成自由电子气,强反射损耗主导屏蔽(SE骤升>20 dB)。
关键创新:
阈值突跃特性:相变前后SE变化陡峭(如在5℃温差内SE跳变30 dB),实现开关式调控。
技术对比与突破性应用
特性 形状记忆型 相变响应型
响应速度 秒级(1–10 s) 毫秒级(<100 ms)
循环寿命 >1000次 >10⁵次(相变无机械疲劳)
激活能耗 中(需持续刺激) 低(仅需触发相变)
典型材料 SMP/CNT复合泡沫 VO₂纳米涂层
革命性应用场景:
1、航天器可变形天线罩:
重返大气层时高温触发形状记忆恢复致密结构(SE↑),抵御再入电磁干扰。
2、5G基站智能散热罩:
设备过热时VO₂相变提升SE,反射电磁波减少设备升温,形成自调节闭环。
现存挑战:
形状记忆型:低温环境恢复力显著衰减(如-20℃时恢复率<80%)。
相变响应型:VO₂的窄温域调控(66–74℃)难以覆盖工业宽温需求。
 
 
图16.
(a) 化学试剂响应型电磁干扰(EMI)屏蔽材料的调控机理;
(b) 跨角度响应型EMI屏蔽材料的调控机理。
 
解析
对两类材料的机理深度剖释
1. 化学试剂响应型(图16a)
核心机制:
溶剂化效应:材料暴露于特定试剂(如有机溶剂、酸碱溶液)时,溶剂分子渗透基体,引发导电网络拓扑重构。
典型案例:
DMSO(二甲基亚砜)处理:溶胀聚合物基体,拉伸碳纳米管(CNT)间距,导电性↓ → EMI屏蔽从反射主导转为吸收主导。
酸蒸气刺激:质子化掺杂导电聚合物(如PEDOT:PSS),载流子浓度↑ → 电导率↑ → SE反射损耗骤增。
2. 跨角度响应型(图16b)
创新原理:
角度协同效应:不同于普通角度依赖性材料,此设计通过异质层堆叠或各向异性微结构,在特定入射角(如15°–75°)触发电磁波传播路径突变。
临界行为:
临界角以下:电磁波穿过多层界面发生相干干涉,吸收损耗倍增(如60°时SE_absorption占85%)。
临界角以上:材料表面形成倏逝波陷阱,通过局域场增强耗散能量。
技术突破与性能对比
表格
调控类型 响应速度 可逆性 灵敏度阈值
化学试剂响应型 分钟级 部分可逆* ppm级试剂浓度
跨角度响应型 纳秒级 完全可逆 角度±2°
*注:酸/碱刺激通常可逆,溶剂溶胀可能导致塑性形变
变革性应用:
战场动态伪装:
喷洒化学试剂即刻切换电磁特征(如从高反射金属态转为隐身吸收态)。
6G智能波束调控:
基站利用角度响应材料实时优化毫米波辐射方向图,减少信号干扰。
分子级调控机制详解:
化学试剂型:
DMSO分子插入CNT间破坏π-π堆叠 → 电子跃迁势垒↑ → 电导率↓10³倍。
跨角度型:
15°入射时异质界面处产生布儒斯特效应→ 透射波相干相消 → 吸收峰Q值>200。
 
      基于对调节机制的深入分析,本综述总结了不同刺激响应下智能EMI屏蔽材料的设计策略和研究进展。智能EMI屏蔽材料通常通过将响应性粒子引入多界面结构中获得,这是智能EMI屏蔽材料最常见的结构。多界面结构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改变材料导电网络的完整性,从而实现EMI SE的 调节。通过化学试剂、压缩/拉伸应变、形状记忆、相变和交叉角度等外部刺激,已实现了EMI SE值的动态调整。应变响应型EMI屏蔽材料通过施加/释放压缩/拉伸应变来调节EMI SE值。形状记忆响应型EMI屏蔽材料通过引入热诱导形状记忆聚合物构建,能够在自固定机械变形下轻松调节EMI SE。相变响应型EMI屏蔽材料具有独特的可逆相变特性,能够改变导电性和介电常数,从而实现可逆的EMI屏蔽性能。化学试剂响应型EMI屏蔽材料则通过在不同化学环境下改变极化和衰减来调节EMI SE值。交叉角度响应型智能EMI屏蔽材料具有操作简单和可控性优良的特点,能够通过旋转样品角度来调节EMI屏蔽 性能。因此,智能EMI屏蔽材料能够减少或消除有害电磁辐射,适应日益复杂的应用环境。https://doi.org/10.1016/j.jmst.2024.01.008

摘自《石墨烯研究》公众号
您的称呼 :
联系电话 :
您的邮箱 :
咨询内容 :
 
石墨烯系列产品 石墨烯薄膜 石墨类产品 分子筛类产品 碳纳米管和其他纳米管系列 活性炭及介孔碳系列产品 吉仓代理进口产品/国产产品 包装盒类 改性高分子类及其导电添加剂 纳米颗粒/微米颗粒 富勒烯类产品 化学试剂及生物试剂类 MXenes材料 量子点 金刚石类 纳米化合物及稀土氧化物 石墨烯设备及其材料 锂电池导电剂类 外接修饰分子偶联服务 委托开发服务 微电子产品 石墨烯及纳米材料检测业务 石墨烯检测设备 纳米线类/纳米棒类 实验室耗材类 钙钛矿材料(OLED) 导热硅胶片
公司新闻 产品新闻 行业新闻 资料下载